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以及一些爱茶人士来说,早上早起之后就冲上一杯浓茶来提神简直就是非常美好的。不过人一天所摄取的碱是不能超过的,来一些甜甜的茶点中和一下哦!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看看喝茶配什么茶点最好。
还想了解》》绿茶什么季节喝最好
中国历来在喝茶时就有搭配茶点的习惯。茶点是在饮茶的过程中佐茶的点心,它的分量小,体积也小,但是制作精细,样式精雅。茶点是在茶道中份量较小的精雅的食物,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
古时候,茶点又被称为茶果,最早在王世几的《晋中兴书》中出现。书中记载了陆纳节俭的故事,说:“……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作为喝茶时的最佳伴侣,茶点和茶的搭配历来都很讲究。
茶点不仅讲究色、香、味型等感观享受,而且注重茶点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扬州,根据名着《红楼梦》制作的“红楼茶点”在“日月明大茶馆”推出,经营的品种丰富多样,包括松子鹅油卷、蟹黄小娇儿、如意锁片等在内的25个品种,每一个品种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顾客在品尝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制作方法和故事典故。
茶点的地域性主要是源于一方的饮食习惯。例如:江西省赣北地区盛产茶,尤其以九江庐山云雾茶闻名。当地居民居于本土茶品特性,开发出九江茶饼、酥糖、糍粑、艾米果等经典伴茶茶点。这些茶点大多以当地土产为原料,外形精致小巧,口味清甜独特,配合云雾茶清香茶味,可谓相得益彰。正所谓:赏庐山丽景,品云雾香茗,食九江名点,是为人生一大逍遥乐事。
古代茶点种类:
九江茶饼:源于唐朝时期,为九江特产,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素有“香不见花、甜不顶口、皮薄馅酥”的美誉,是为九江人民佐茶茶点首选名品,朱镕基总理曾携茶饼入京赠与亲友,亦为贡品。
粽子:作法与今相似,玄宗诗云:“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馄饨:古时的馄饨即现在的饺子,或蒸或煮,味道极美。
饼类:皮薄,内有肉馅,煎制而成,外酥内嫩;面点糕饼:种类繁多。
蒸笋:放在一个小瓦罐中,与饭同蒸。
胡食:如胡饼,搭纳,勒浆。
消灵炙:是一种很特殊的食物,它用料只取羊腿肉的四两(最精华的部分)而制成,从字面上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用羊肉烤成的食物,至于烤肉里放些什么调料就不得而知。这种叫作“消灵炙”的茶点是仅供皇帝食用的珍品,唐懿宗时同昌公主出嫁后,皇帝赐御馔,其中就有消灵炙,它适于贮藏,“虽往署毒,终不败臭。”
小天酥:是一种用鸡或鹿肉剁成碎粒,而后拌上米粉炸成的食物。
柿子:唐代重要的果品之一,唐人认为柿子果食甜美,是吉祥长寿的象征。以上所举为宫中茶宴之茶点的一部分,唐代茶点之丰富,让现代人惊叹。
厦门方言有一句:“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甲要死。”它谜一般地揭出花生为人人所喜爱。闽南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自然、风趣的笔触抒写了花生的多种烹调和吃法。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厦门中山路的花生汤有何美味之处吧。
位于厦门中山路22~24号,营业面积170多平方米,职工人数33人。创始人为黄则和,泉州籍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来厦门,常在鹭江道、中山路口一带挑担摆摊向码头工人、过往旅客等售卖花生汤。因其制作的花生汤烂而不糊,甜而不腻,质量保证,黄则和花生汤因此传名。
1950年8月间,黄则和典买中山路22号店面,以人惯称的黄则和花生汤为店名,除经营花生汤外,还供油条、炸枣等。1956年,该店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则和招牌先后被改为红阳、津园等,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黄则和。
1981年,黄则和花生汤店老字号招牌重新恢复。1985年初,黄则和租赁原店后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并且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经营范围,除花生汤外,还经营具有地方风味的炸枣、韭菜盒、豆包仔、麻花炸、油条、蛋糕、面包、月饼等30多个品种。
花生汤这道美食发源于泉州,而后传至闽南地区乃至福建沿海地区。在泉州有句农谚:“旧历六月十九日三项新”,新花生就是其中之一。泉州市镇上的甜点铺、摊,是常年都有花生仁汤供应的,但是总不如历七、八月间那样花生新,味道鲜美。
厦门做花生仁汤,另有一番的匠心和创造,剥开的花生仁要粒粒饱满,不能有一颗“臭粒”,要先用开水去膜。炖的时候,把去膜的花生仁,倒入钵中,添加足够的水量,用火慢慢地炖,直炖至花生仁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洁白完整,实则稍为用指一捺,烂如泥浆为止。
食用时,舀二、三匙花生仁放在碗中,放些白糖,泡以开水就成。泡后的花生仁,立刻带些小小的白油珠,和稀稀的花生仁浮在碗上,一时香味四溢,入口生津,富有营养。
在福建地区的许多婚庆、生日乃至大大小小的庆祝场合都可以看到花生汤的身影,花生仁的粒粒饱满象征了福建人渴望圆满的美好祝愿,花生汤也已经彻底融入了厦门乃至福建的饮食文化之中,饱含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花生汤润肺生津,比之药膳也有食疗之效,价格便宜,家家吃得起,老少都能吃。
厦门的花生汤最着名的是位于中山路头的黄则和花生汤店,距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黄则和的花生汤,不仅本地有声誉,在外来旅客、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中,也早已闻名。且味道美味而久久难以忘怀。花生汤用料简单,煮法却甚考究。花生仁用沸水冲烫去膜,加水、加少许纯碱,用旺火煮至花生仁熟后,改用微火煮烂。其特点:花生仁酥烂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
您可能也喜欢:厦门中山路历史,讲述中山路的特色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厦门中山路最近的码头,通往不同景点的选择与骑楼大同小异的厦门中山路建筑风格
我国的美食口味可以说是非常繁多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口味选择,这也让我国的美食文化变得更加的璀璨精彩,不知道大家对太极芋泥有多少了解呢?如果想要品尝看看这道非常具有内涵的菜,那么就跟本期的饮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芋泥是一道福建的汉族传统名点,属于福州菜。以福建盛产的槟榔芋为原料,加糖、猪油蒸制而成。此菜形色古朴大方,芋泥细腻润滑,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吃起来却烫嘴,别具风味。
“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赞美芋头的诗句。芋头历来是盘中佳肴。“太极芋泥”是闽菜传统甜食之一,福州地区逢吉辰喜庆,筵席上多有此菜。
芋泥源起于戚家军。有一年中秋节前夕,戚家军大胜倭寇。遂依山扎营,进行休整,并准备庆贺胜利和欢度佳节。狡猾的倭寇却趁此机会把队伍团团围住,企图困死戚家军。戚家军断粮后,只好挖野菜、剥树皮吃;野菜吃光了,就挖野芋头吃。因为没有处理好,野芋又麻又硬,十分难吃,后来火夫便以蒸代煮;蒸得烂熟,粉绵绵地吃起来又香又易下咽。野菜和野芋头帮助戚家军渡过难关,击败倭寇。蒸芋头的吃法传到民间,经过不断改进遂制成芋泥和太极芋泥。
它的出名,有一段趣闻: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时,英、德、美、俄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席“招待”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也设丰盛筵席“回敬”这些领事先生。几道凉菜过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似两条鱼颠卧其中,不冒热气,犹如冷菜。一位外国领事拿起汤匙舀了一勺,往嘴里一送,烫得两眼发直,吐都来不及;又听得“吱”一声,只见另一位领事的嘴唇也烫出了一圈红红的“花边”,其他客人都给惊呆了。这时,林则徐漫不经心地站起来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极芋泥。”从此,该菜名噪远近。
这道看似凉菜却十分烫嘴的甜食,就这样从那时流传至今,它的特别源于做法。实际上,蒸熟的芋头去皮碾成泥后,拌上猪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热锅上翻搅均匀后装入盆中,并用红枣、山楂熟莲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装饰成太极图案,最关键的是最后淋上一层熟猪油,这样便将热气封存住,冒不出来了。
尽管八宝芋泥几乎在福州的家家餐馆都能吃到,然而百年老字号醉仙楼可谓拥有最多福州传统小吃品种。这家脍炙人口的芋泥更是出了新花样,他们制作出了“s”形的太极芋泥。在芋泥和配料红豆沙泥构成一个“s”,分别安上一颗樱桃,形成了更为形象而立体的太极图案。淡淡的紫色,富有光泽,仿佛两条鲤鱼颠卧其中。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芋泥最基本的做法得到了传承,变化的只有造型和款式,当人们还坚持选择最传统的味道时,就足以让这家年逾百岁的老馆不必面临失落的尴尬。
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的栗子,热量也很高,古时还用来代替饭食。春秋战国时期,栽种栗子已很盛行。用糖来爆炒就更美味了,本期小吃文化大全将为你介绍糖炒栗子。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着名汉族小吃,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
糖炒栗子,呈深棕色,油光锃亮,皮脆易剥,香甜可口。
栗子,又名板栗,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誉为“人参果”。栗子中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热量也很高,古时还用来代替饭食。春秋战国时期,栽种栗子已很盛行。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作为珍贵的果品,是干果之中的佼佼者。
栗子,不仅是美食佳品,也可作药治病。它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腰脚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外伤骨折、淤血肿痛、皮肤生疮、筋骨痛等症。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有对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功效。栗子,既养人,又好吃,但每一次切不可进食过多。生吃过多,难以消化;熟食过多,阻滞肠胃。
在干果中,栗子提供的热能很高,充饥的同时能促进脂肪代谢。
除此之外,栗子亦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三经,能养胃健脾、壮阳补肾、活血止血,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肢体不遂、小便频数、折伤肿痛等症。因而,肾虚者不妨多吃板栗。《本草纲目》称其有“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