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本期小编就带你去黑龙江文化看看黑龙江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文学(3项)

1、满族萨满神话、牡丹江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2、女真谱评、哈尔滨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3、宁古塔民间文学、牡丹江市

二、民间美术(7项)

4、海伦剪纸、绥化市

5、方正剪纸、哈尔滨市

6、肇源古建筑彩绘、大庆市

7、兰西挂钱、绥化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8、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黑河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9、鱼皮镂刻粘贴画、佳木斯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10、桦树皮画、哈尔滨市

三、民间音乐(6项)

11、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齐齐哈尔市

12、杨小班鼓吹乐棚、大庆市

13、鄂伦春族赞达仁、大兴安岭地区

14、兴安岭森林号子、伊春市、省艺术研究所

15、赫哲族嫁令阔、双鸭山市

16、蒙古族四胡音乐、大庆市

四、民间舞蹈(6项)

17、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黑龙江省

18、鞑子秧歌、牡丹江市、哈尔滨市

19、满族东海莽式舞、牡丹江市、省艺术研究所

20、鄂伦春族萨满舞、大兴安岭地区

21、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大兴安岭地区

22、赫哲族萨满舞、双鸭山市

五、戏曲(2项)

23、望奎皮影戏、绥化市

24、双城皮影戏、哈尔滨市、省艺术研究所

六、曲艺(9项)

25、东北大鼓、黑龙江省

26、东北二人转、黑龙江省

27、达斡尔族乌钦、黑龙江省

28、赫哲族伊玛堪、黑龙江省

29、鄂伦春族摩苏昆、黑龙江省

30、北安二人转、黑河市

31、绥棱二人转、绥化市

32、五常东北大鼓、哈尔滨市

33、齐齐哈尔木板书、齐齐哈尔市

七、民间杂技(1项)

34、黑龙江传统魔术、省杂技团

八、民间手工技艺(9项)

35、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

36、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

37、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38、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39、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

40、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

41、绥棱黑陶制作技艺、绥化市

42、勃利黑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

43、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九、生产商贸习俗(1项)

44、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省民族研究所

十、消费习俗(1项)

45、古驿道站丁习俗大庆市、齐齐哈尔市

十一、岁时节令(6项)

46、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黑龙江省

47、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黑河市

48、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大庆市

49、鄂温克族瑟宾节、齐齐哈尔市、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50、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佳木斯市

51、朝鲜族流头节、牡丹江市、省艺术研究所

十二、人生礼俗(1项)

52、满族萨满家祭、牡丹江市

十三、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5项)

53、蒙古族草原赛马、大庆市

54、赫哲族叉草球双、鸭山市

55、满族欻嘎拉哈、牡丹江市

56、满族踢行头、牡丹江市

57、满族珍珠球、哈尔滨市

瑶族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瑶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娱乐,还是祈福驱魔,寻找伴侣,在任何时候,都是歌声缭绕于这个淳朴的大山里。你想学山歌吗,想感受一下这大山里的文化气息吗,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吧。

乳源瑶歌的历史渊源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

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

“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据相传,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以当时的“溜腊子”“溜腊妹”都属懂得谈唱旧歌自创新歌的瑶族勉讲端、勉西端(男孩、女孩)。据传17世纪以前,若是有人在山上唱起一首“赛花柄”,定会有人对上你一首并挽留你留下来做客。会唱“赛花柄”的时代的瑶族男女青年都以对歌来寻找自己的伴侣。

乳源瑶歌的艺术特点

勉语系山歌分为念歌、呕歌两种。念歌主要作用是传授和背颂歌词,为呕歌演唱打基础,是呕歌的基础知识。呕歌,也称喊歌,起音全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过山瑶唱山歌,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

学瑶族山歌,首先学发音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并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需要长期苦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据悉,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钻木取火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的传说与来历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代,兴于清代,盛于上世纪60-70年代。明清以来县城周围,特别是在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建国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莱州市雕刻厂,并有三十余村组建了村属雕刻组,后来雕刻艺人遍及八十余村庄,从业人员数以千计。

使掖县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形成长江以北最重要的滑石雕刻工艺品产地和出口基地,成为莱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烟台剪纸: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烟台剪纸。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着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

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城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淄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呢?若你是淄博人,是不是都知道,还是没有全知道呢?一起随小编来盘点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了解淄博文化吧!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孟姜女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8。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聊斋俚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53。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五音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210。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蹴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299。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23。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类别,序号945。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周村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阁子里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2011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鹧鸪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108。

2011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1170。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在漫漫长河里创造了无数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古西安保留了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的西安鼓乐。它的内容丰富,人数庞大,演奏的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西安文化众多项目里的一个奇迹。

历史溯源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

艺术特色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

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但不论哪一种派,其演奏形式都是两种,即行乐和坐乐。行乐,顾名思义,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等打击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风格温雅庄重;用单面鼓的,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容与祈雨有关。

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

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

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