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华夏地大物博,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住着各种民族,他们在不同的地区,拥有着各异的的文化。传统文化少说也有几万,几十万种,但是很多都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浙江文化,看看浙江台州的冬至传统饮食吧。
冬至又叫做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在我国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风俗。
浙江台州人习俗过冬至节很重要,一是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菜肴里的红烧猪肉、红烧豆腐、红烧海鲜这三样是必不可少的。菜肴、食物做好了首先要祭奠祖先,告诉祖先今天过冬至节了,同时默默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吃“冬至圆”,告诉孩子:“你们长一岁了”。
台州人过冬至节最有特色的是吃“冬至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真是“家家捣米做米团,定是明日冬至节”
台州人吃的“冬至圆”有两种,有甜、咸之分。“冬至圆”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做法是先用温水把糯米粉和好,再用手揉成一个个大小如乒乓球一般的空心汤圆;把汤圆煮好后,滚上一层黄豆粉和红糖粉,又香又糯的冬至圆做好了。甜的“冬至圆”有的地方叫“擂圆”、“硬擂圆”(要用方言读)、“翻糙圆”。
说到这里,小编已经口水一地啦。那么,在你的家乡冬至都吃什么?赶快说来听听!
猜你也喜欢:
极具特色的甘肃伏羲文化
历史悠久的贵州历史文化
风景优美的安徽天堂寨
古色古香的贵州茶文化
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这样就能牢牢地锁住爱情了。每个人都希望有段美好的婚姻,也希望这是一生难忘的婚礼。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象征,也是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象征。下面就一起来台州文化领略下台州的婚姻习俗吧。
小定,男家去女家“踏亲”时,女家备点待客,男家认为满意,即欣然就食,并放下银元或戒指饰物馈赠女方,以为定婚之证据,名为“小定”。即所谓“纳彩”。至此,表示已订婚。
大定,(又名送日子)小定以后,再定日期,由煤人把女方命纸送与男家,表示愿意许配。男家即以聘金、首饰、衣料及红柬二快,上写“恳吉”工字,与女方命纸,选择黄道吉日送到女家。女家答柬写“允吉”二字,此为“送定头”或叫“纳聘”、“纳吉”。
聚头盒,男家于婚期前三日,送花粉、彩线、各种食物至女家,为新娘开面竖头打扮用,谓“竖头盒”。
嫁妆,女家预备四季衣服、被铺、家庭用具、首饰等作嫁妆,于婚前一日开具清单,请媒人送男方派人搬运。当夜男家款宴媒人及亲戚执事等人,谓“暖房”,俗称“闹房”。
迎娶,男家迎亲。女家中午设宴送女,下午迎至男家。新娘由伴姑二人相送(或四人)一道至男家。
结婚,新娘花轿进门时,炮仗齐鸣,由送位少妇及伴姑扶出新娘,伴郎扶出新郎行结婚礼。礼毕,摆宴,叫“正场酒”,由伴姑引新娘进入洞房。新婚之夜,亲朋可潜将洞房物取出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红蛋,谓之“闹洞房”。
回门,婚后三日,新郎新娘同回娘家拜见。
送节,婚后遇年节、端午、中秋,男家均须送节礼。以除夕最丰,谓“送年夜”,女家亦有回礼。送礼之年份,俗有“一年扛、二年担,三年挈,四年息”之谚。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虽然中国民族众多,但清明节多数以扫墓、祭祀、踏青为主,区别在于清明节的习俗。台州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下吧。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不分贫富,带上祭品,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绍兴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
吃菁饺、菁饼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台州有清明节吃菁饺、菁饼的习俗,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吃海蛳
台州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来表达对已逝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民间认为,柳有灵性,可以避邪驱鬼,妇孺争相戴柳。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插柳。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众口难调这句话可谓是没错,从环境、遗传、怪癖各个方面都决定了每个人的爱好。甜与咸已经是许多年前就开始争论的问题,你又是什么党呢?
那么,本期中国饮食文化了解南北八大甜咸食物之争。
开战时间:2011年6月首战
豆腐脑是罪魁祸首
博友“桥东里”在微博上说了一句:“@王轶庶说:‘在豆腐脑咸甜事上,最见南北差异。彼此见对方都想吐。’这句话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你觉得豆腐脑应该是咸还是甜?我先交代:我完全接受不了咸的豆腐脑。”
这一句平常的食物点评,如同导火索一般,引爆了微博关于豆腐脑吃法的争论。短短两天内,微博上关于“豆腐脑甜咸之争”的话题量,已经超过了16万条,挤入话题榜前三的位置。
是淋上糖浆,还是浇上酱汁,一碗普通的豆腐脑,“吃”到了微博上,变得“兹事体大”。而参与这场争论中,吃甜豆腐脑的为“甜党”,吃咸豆腐脑的为“咸党”,两派笔伐,奇文倍出,战火不断升级。
加糖,还是浇酱汁,一碗普通的豆腐脑,“吃”到了微博上,变得“兹事体大”。其实,豆腐本无味,咸甜自取之。南方多食甜,北方多食咸。甜咸之争继而上升为“派系斗争”,网友互称“甜党”、“咸党”,有呼吁“双边会谈”的,也有声称“拒绝妥协”的。
关于哪个是正宗吃法,大多数网友最终都“大度”地表示,只要自己吃得开心,没有必要争论。但是最后,总要坚定地加上一句,我只吃咸/甜的。一场吃货届的大撕逼揭开帷幕~所以豆花这一站,你站哪边?
咸派:怎么会有甜豆腐脑?
“竟然还有甜的豆腐脑?果然是大千世界啊……”第一次听到“甜咸之争”一事后,网友“海之边破晓”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网友“坑爹之王”站出来表示支持,“咸的超好吃,放点辣椒、咸菜、香菜、韭菜花等,太香啦!”
北方的豆腐脑有加入肉馅的,还有加入芹菜、榨菜,黄花菜、木耳的;沿海有用海带丝、紫菜、虾皮的,还有放入麻酱、辣椒油、香菜、酱油、醋的;也有放韭菜花、蒜泥、葱花的,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决于作料。其中在河南还有一种加入胡辣汤的,称之为“豆腐脑胡辣汤两搀”,极富地方特色,而四川的麻辣豆花,麻辣鲜香,别有风味。
甜派:豆腐脑放辣椒油让人晕
网友“freeman”在广州长大,来西安念书之前从未吃过咸豆腐脑,“豆腐脑里加入糖浆或砂糖、红糖,冬天则加入热糖水食用,如果为了驱寒,还可以加入姜汁,”“freeman”说,当她第一次见到放着辣椒油的豆腐脑时,差点晕了过去。这种说法并不奇怪,南方多甜食,在我国香港及台湾等地区,很少有人叫“豆腐脑”,大家都称它为“豆腐花”。
属于甜品而不是当做早餐,吃起来细嫩香滑,很好吃。更新颖的吃法会加上巧克力糖浆、满天星制成的“巧克力豆花”,香港还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据它的外形形象地将其称为“太极豆腐花”。网友“马淋薯”态度极为坚决,“两广人士表示坚决扞卫甜豆腐脑!其实我们这叫“豆腐花”,或许可以用“它们不是同种食物”来平息这场纷争。
专家:两者营养没有太大差异
南京中医药大学食疗保健专家郭海英说,吃甜豆腐脑能充饥;而咸豆腐脑适合夏天吃,补充体内盐分。两者营养相当,仅仅是口味不同,南北双方无需互相贬低。
各地豆腐脑做法:
北方豆腐脑:北京豆腐脑里放卤汁,东北放酱油。
四川豆腐脑:一般放酱油、辣椒油、胡椒粉、花生米等。
粤式豆腐脑:豆腐脑配甜姜、糖浆、芝麻糊,或者椰奶。
中国之所以能有多元文化,贵在于各地区的人文地理都不相同。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台州方言属于吴语系,保留完整的全浊声母。台州为什么叫台州呢?不妨来台州文化中看看。
台州,浙江省辖地级市,地理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市和丽水市毗邻。
台字读第一声是我们浙江人的方言。我听过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也是读台州(第一声)。字典中台字是多音字。
台州以外的人———特别是外省的人,把此字写错的倒是不多,但在读音上却十之七八皆误,他们几乎都把“台(音同”胎“字)州”读成“台(音同”抬“字)州”,即国家一级的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概不能免。
其实,台州与天台的“台”绝非“台”字的简化,在我国公布简化字以前,“台”与“台”本为二字,形、音、义皆不相同,这在古籍中记载、使用都是明明白白的,若能留心阅读一些民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籍以及近来出版但仍采用繁体字的古籍———诸如《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之类即无不了然,认真查阅一下古今的工具书如《广韵》、《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亦莫不一清二楚。
不过,有关“台”字在书写或读音上所出现的错讹还可能会继续下去,它或许可以说明,在文字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按照汉字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自身特质,落实到具体某字的处理上,应该慎重再慎重,推敲又推敲,力求减少字义的混淆,避免字面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