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火锅,大家并不陌生,脑海中自然就想到四川的麻辣火锅,刷刷锅,海鲜火锅等等说也说不完,在你吃火锅的同时,你是否也想到火锅是怎么出现的吗?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我们就来看看火锅的起源吧。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四川的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
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
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代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代,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着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吃火锅可供选择的食材繁多,营养也丰富,是老少皆宜的美味。火锅在我国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了,历来也有不少关于其起源的争论,那么火锅最早起源于哪里呢?一起来看火锅文化为你介绍各路观点。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西汉时期即有火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就喜欢吃火锅,他的厨师还是涮羊肉的发明者;而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着名的“宫廷菜”,乾隆皇帝就嗜吃火锅成癖,相传他还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火锅起源地大pk:重庆vs自贡
关于火锅的起源之说也是众说纷纭。长期以来,火锅最初起源于重庆码头的说法一直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但现在也有人认为,火锅最早的发源地不在重庆,而在自贡。持“火锅起源自贡说”的人们认为,自贡盐场的盐工比重庆码头的船工更有条件得到火锅的重要材料:牛肉、辣椒和盐。
自贡自东汉起便以井盐业而闻名,到清朝咸丰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原因,海盐、淮盐无法西运,自贡地区井盐受清政府指派供给中南各省,史称“川盐济楚”,致使自贡的井盐日益繁盛成为西南盐业中心。
由于需求巨大,获利丰厚,自贡当地各盐场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开工,一头健壮的牛只能使用3到6个月便被淘汰或累死。因此,在当时整个西南唯有自贡牛肉最贱,最辛苦的自贡盐工才有机会长期吃“免费”的牛肉、牛下水。
另外,自贡周边正是优质辣椒和花椒的主产区,着名的七星椒就产自自贡。自贡盐场的盐井依山而建,和农田农家紧邻,获得这些调味和蔬菜极为便利,所以盐就更不必说了。
而重庆的船工主要以纤夫和挑夫为主,船夫们不但工作辛苦时间很长,而且船工组织大多具有帮派性质,管理和规矩极为森严,一般很少有机会上岸。重庆江边不产辣椒和花椒,需要干辣椒和花椒一定要上岸购买。在商业极不发达的当时,多少也是种麻烦。
直至今日,火锅在我国也有着不少流派,自贡和重庆之间这场火锅最早起源地之争,其实也就是川味火锅和重庆火锅的比拼,而对于喜欢美食的普通食客来说,反倒并不如当地人那么关心了,火锅本身的美味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重点。
冬天围在一个暖和的炉子旁边,上面一口锅再放着牛肉、羊肉、菇类、青菜等等,这才是过冬的正确方式嘛!如今的商场上大多数火锅店的骨汤都被爆出全是化学添加剂,也是让人不仅心酸,火锅还是自己家吃得好。
那么,本期火锅文化一起了解火锅的历史和由来。
在众多的饮食词语中,“火锅”属于少于有的一词多义之类。它既是食品。又是炊具名称,还是传统饮食方法,可谓身兼数职。作为食品名称,古代的“拔霞供”、“暖锅”、“仆僧”指的是它;现在的毛肚火锅、清汤火锅、红汤火锅、鸳鸯火锅、四季火锅、葱花锅、涮肉火锅、涮羊肉、野意火锅、白肉火锅、什锦火锅等等,指的还是它。
作为一种炊具,火锅兼有炊餐二具的职能。食物原料在火锅中烫涮成熟,它是炊具;火锅可以直接上餐桌,它又早餐具,通常,火锅可以用铁、铜、陶、铝等材料制成。大小均有。有的有耳,有的锅与炉相连,式样繁多。
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作锅使用。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只是那时还没有现在所谓的盐,调味料,更没有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
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从前的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火锅的发展,如同餐饮一样,是渐进式的发展。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材料的发现,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比较健康),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是火锅的雏形。《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他谈到在游五夷山、访师道时,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锅是人们冬天最喜爱的美食之一,但是吃火锅也有许多饮食禁忌,稍微不当,就很有可能出现肠胃不适甚至中毒事项。第一,吃涮羊肉,不宜单纯讲究肉“嫩”。很多人吃火锅认为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来才有味,但是这样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虫病。
第二,吃炭火火锅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吃锅时往往是人多房间小,室内温度高、空气不流通,室内缺氧,木炭燃烧不透,就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
火锅的配料多是肉类、海鲜和青菜等,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后所形成的浓汤汁中,含有一种浓度极高的叫“卟啉”的物质,经肝脏代谢生成尿酸,可使肾功能减退,排泄受阻,致使过多的尿酸沉积在血液和组织中,而引发痛风病。
【结束语】冬天吃火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家家户户一般在家庭条件可以的情况下,都是经常自己在家中吃火锅的,火锅的盛行没有较长的时间,但距离起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火锅是传统的烹饪方式,以锅为器具,边煮边吃,源于中国东汉时期。距今历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样的一种老少皆宜,享誉国内外的美食,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本期的火锅文化带你去了解火锅的起源和发展。
还想要了解》》冬季吃火锅上火怎么办
火锅的起源和发展
火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烹饪方式。火锅一般而言,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导热,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其特色为边煮边吃。因为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
火锅名称由来“火锅”,什么叫火锅?其实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子,就是火锅了。至于是使用什么样的锅子?何种燃料?自古以来的演变,可谓食趣盎然。后在底部生火将食物煮熟。成为一锅烩,当时叫做“羹”,这是最早的火锅形式。但那时侯没有现在所谓的盐,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体积庞大的鼎,不能移动,只能固定在一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这样火锅才有了得以普及的直接条件。
关于火锅的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
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
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鼎”在当时要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鸣钟列鼎”,将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这算是火锅的雏形。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在秦汉时期流行一种烹饪法,就是把鸡肉、猪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称之为“濯”,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濯豚”等文字记载,这也是很类似火锅的一种烹饪方法。三国时期则出现了所谓的“五熟釜”,一只铜制的锅内分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汤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与现在遍布大街小港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
到了南北朝,出现一种“大口宽腹,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的铜爨,此即是当时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带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种铜火锅。演变到了唐朝,已有铜制的“暖锅”。1984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据专家考证,这幅画正画的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火锅燃料的发展:
虽然火锅器皿的变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进步却是一日千里,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酒精到瓦斯、电磁炉,以木炭的使用历史最久,也最有风味,但也是最污染空气的一种方式。电磁炉虽然最干净也最方便,但风味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过却也较危险。
火锅调料的发展:
相对于燃料上的多变化,在调味沾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保密。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变,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
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还有酱油、葱、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样式不少,如何同中求异,都赖各家的独门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