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王楠林

福州是我国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还由于许多许多的民俗活动,而在春节期间,福州也有属于自己的风俗。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福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吧。

福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过尾牙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州人的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办春酒

办春酒,少不了福州特色的食肴春饼。春饼的做法是,在用面粉做的薄皮上铺油酥的苔菜,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讲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历来为上下杭商家津津乐道。

拗九粥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节,这是福州语系独有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是吃拗九粥,来源于孝子“目连救母”的故事。这天清晨,民间各户以糯米煮粥,佐以花生、桂圆、红枣、荸荠、芝麻、红糖等,烹制成拗九粥,先献荐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以前,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中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近代以来,福州民间还将拗九与过九联系起来。福州俗信‘逢九必穷’,‘送九’者除送粥,还要同时送太平面。此节俗流传至今,并发展为孝敬节,很有意义。正如拗九节之歌《掼粥掼到厝门口》唱的那样,‘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民俗专家指出,吃了拗九粥,才算年过完,家家户户烧了过年的花灯,放完积攒的鞭炮。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是大陆地区距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保留了许多的精神财富遗产。这都是福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看看福州春节吃什么过节。

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最近几年都流行吃火锅,方便简单,也足够火热。福州过年反正不会自己包水饺吃。一般都是一个火锅,几盘小菜,比如醉排骨、荔枝肉、炸春卷、清蒸鱼什么的,火锅配料也都是海鲜为主。

少不了两种食物: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西洋节日已经越来越多,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重视了。祭灶节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那么这一传统节日在福建福州有什么样的特色风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祭灶是福州传统节俗,即祭奠灶君,送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的“观察员”,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人们把这个决定一家祸福的灶神尊奉为“一家之主”,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等。祭灶,就是为灶君饯行。

人们把祭灶日定在腊月廿三或廿四,也是有讲究的。据说灶君上天往返共需九至十天,必须在小月二十三日、大月二十四日起程,才来得及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上班到任。福州俗话有“官三、民四、科题五”之说。指当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水上居民廿五祭灶。

福州人祭灶分两天举行。廿三夜祭荤灶,廿四夜祭菜灶。《福州风俗竹枝词》载:“人家必祀东厨司命,即灶君也。俗以灶君年换一人,新旧交替,在十二月廿四。故于廿三夜备荤菜以祭之,词曰:大鱼大肉佐新醅,敬献东厨笑脸陪。上奏天曹求好语,明年降福与消灾。先期司命醉三杯,罗列鸡豚叩几回。明夕只余萝卜桔,饱君糖饼上天台。

十二月廿四夜,人家备素菜,祭于灶神,如灶糖灶饼、菠菱菜、荸荠、豆腐(上面红印”福“字)、甘蔗、花生、福橘之类,佐以清酒,亦醉司命也。词曰:司命行将复帝,手中善恶敢瞒神。无多敬意三杯水,乞谅臣家已极贫。……昨夕供荤今供菜,儿曹喜煞各分珍。

福州祭灶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墙壁上贴“灶君花”(俗称“灶君纸”),是红彤彤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上写“东厨主宰”,左右一副对联:“调和鼎鼐神仙府,燮理阴阳宰相家”。有的在佛龛神像两侧贴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横披是:“一家之主”。

祭灶的祭品是精心安排的。古时用黄羊,后民间改为糖饼等,用黄羊传说希望得到富裕生活;用糖饼是为了让灶神吃得嘴甜,汇报时多说好话。祭灶时,焚香点烛,斟满美酒。家人虔诚地叩头、祷告。福州民间有首祭灶歌:“尾梨(荸荠)尖尖,灶君上天。

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下地保护侬。庇佑侬爹务(有)钱赚,庇佑侬奶福寿长。庇佑侬哥娶哥嫂,庇偌侬弟讨弟人(弟媳)……”祭灶时,非凡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嘴涂一遍,意思是把灶君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祭拜后,将旧的灶君纸烧化,送灶君上天,再贴上新的。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家一帧新的灶君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烟熏火燎陈旧不堪的旧灶君像。似乎预告除夕马上就要到来了。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真面目,可以辟邪。

今天福州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习惯,但花面壳成了孩子的玩具。灶神还被厨行奉为祖师,故有灶君庙,每年八月初三,厨师纷纷前往祭拜,并摆酒请同行。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东风情,与闽南人不太一样,且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福州过年习俗有哪些?福州人是怎么过春节?身为福州人,看到这么多的习俗你会倍感亲切。不是福州人的话,也可以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

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有着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传统风俗活动外,福州端午节的风俗活动还有很多。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福州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午时书

每逢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联与春联稍有不同,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据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诗话》记载,午时书之风,最早可以远溯到唐朝,历史极为悠久。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

喝午时茶

每年端午节,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可食用的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或在炎夏时节泡点“午时茶”当茶喝,有防暑降温的作用。

煮粽子的水洗脸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另外,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会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驱蚊的效果。端午节后,天气渐渐炎热,正是虫类活跃的时候,熏黄烟、撒煮粽子的水,渗透着福州人的一种积极的、朴素的卫生理念。

戴红肚兜

过去福州人在夏天时,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红肚兜的习惯。特别是在端午节,人们有戴新的红肚兜的习俗,说“穿红肚兜”能辟邪。端午期间,气候尚有凉意,戴红肚兜,可以不让肚子受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