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习俗,是每个地区都存在的。不同的结婚习俗都代表了该地区的风情特色,因此其它地区不能对此有其它说法,这是我们理当具备的一种礼貌。台前,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该地区的结婚习俗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们结婚习俗的风格特色吧。
说媒
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曰“媒人”,亦曰“媒妁”。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
布朗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用舞蹈表达他们的心情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男女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今天要介绍的是布朗族的一种传统恋爱方式,称为“串姑娘”,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起到布朗族文化中国了解吧。
“串姑娘”是居住在云南双江县和墨江县的布朗族当地的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指成年男子到姑娘家串门,是青年男女进行感情交流的最好机会。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姑娘即以烟、茶相待。
“好花才有很多的蜜蜂来采蜜,好姑娘才有很多的小伙子来串门。”这是布朗族人的一句俗话。如果到了深夜,姑娘家还是“门庭若市”,姑娘的父母不但不会厌烦,而且还会感到光荣。这一类姑娘找对象难免要挑挑拣拣,直至找到自己真正中意的才会向他大胆表露心迹。当然,如果哪一位姑娘动作缓慢,就会被认为是懒惰者,那是很不光彩的;如果拒绝去招待小伙子,就会遭到人们的谴责。
“串姑娘”时,姑娘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姑娘的第一碗茶是敬给心上人的,第一锅烟也是敬给心上人的。但是,如果敬上来的第一碗茶和第一锅烟并不是接连而至,姑娘也没有含情脉脉的眼神,小伙子便明白自己不会成为姑娘的心上人。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也被我们称为“青龙节”。龙抬头也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很多人都说龙抬头已经嫁出去的女人不能回娘家。这是真的吗?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
二月二能回娘家吗? 农历二月二。我家乡有个非常流行的童谣《拉大锯》,说的就是接姑奶奶的习俗。
歌词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不穿花鞋怎么去?一笤疙瘩打家去!”
接姑奶奶是我们满族的老礼儿,规矩颇多。家乡的满族以北京八旗移民为文化主流,接姑奶奶的日子为二月二,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
为什么要在“龙抬头”这天接姑奶奶?据说,按老礼儿姑奶奶不许见娘家正月的灯,亦不能住娘家。即便正月初二到娘家拜年,也必须赶在张灯前离开娘家,特别是新婚的姑奶奶。而二月二则是过了正月的第一个双日,于是就把这天定为接姑奶奶的日子。
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要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去接姑奶奶。姑奶奶则神气活现地挎着红包袱、穿绿衣服、携着儿女回娘家。当然,也有例外,假如婆家有事不允,接的人免不了要垂头丧气,娘家妈则要哭天抹泪。如童谣所说:“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辽宁、吉林的满族人,比较善于变通,接姑奶奶的日子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十八、二十等双日,只要避开灯节就可以。
接姑奶奶时,没有童谣里“姥家门口唱大戏”的张扬,但必须正规其事。带上礼品到婿家,要向尊亲长辈(一般由奶奶婆婆或婆婆出面)说明来意,客客气气地给姑奶奶“告假”。如蒙允许,再“请示”住几天。婿家规定的天数也是双日,意意思思地表示出双入对的吉祥。经“批准”后,等得猴急的姑奶奶才可以梳妆打扮,整理东西。凡接姑奶奶都兼接外孙子,对姑奶奶的大姑子、小姑子必须谦让再三。实际上,她们因好搬弄是非而绝对不受欢迎,让一让是怕她们挑礼儿。如遇到少不更事的主儿要跟着去,婆婆必出面拦挡谢绝。临行之际,接姑奶奶的人要向婿家的长辈请安,还要对大姑子、小姑子打个招呼,这才可以动身。
小编也不太了解象山,所以找了一些资料来供大家一起参考,了解了解象山的元宵节的习俗。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方式,那么象山的元宵习俗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本文为来为你讲解吧!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象山的元宵节非常独特,过十四,而不过十五,它的由来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有关。
据说,有一年的正月中旬,倭寇乘着民众忙于过节,大举入侵昌国、石浦、南田一带。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一道奋起抗击,最后取得了胜利。正当大家杀鱼宰猪欢庆抗倭大捷,各种菜肴正准备下锅的时候,不料,探子来报,另有一股倭寇前来报复,进犯我地。
军情危急,来不及一盘盘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起倒进锅里,煮烧一段时间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立刻叫大家吃起来,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饱后,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最后大获全胜。这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因此象山就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这种现象一直流传至今,已沿袭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象山元宵节习俗很多,既有全国通行的,也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是日夜,开始“上灯”,丹城兴吃汤圆,石浦兴吃糊腊,乡间多食炒年糕。糊腊也叫“糊腊羹”、“发财羹”,以牡蛎、虾仁、蛏肉、肉丝、鱼肉等为主料,芋艿、萝卜、年糕等为辅料,混合在一起煮熟,用番薯粉调成杂烩羹。
旧时十四夜,乡间有放野火、烧“田坎毛”之习俗,是夜,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蝗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在田野上滚动,故又称“燂火龙”,在夜幕下观看很是壮观。
十四夜,举行灯会,街巷悬挂灯彩,地上小孩子拉着各式动物灯,俗称“行会”。丹城五境(丹城分东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镜)灯队,争芳斗妍,各放异彩,蔚为壮观。石浦 、昌国有跑马灯,跑船灯、提鱼灯等活动。每年一到正月十四日晚上,玩灯、观灯、猜灯谜的人成千上万,热闹非凡。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