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同东

素有“甘肃西双版纳”之称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是大熊猫的故乡,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奇异纯朴的民俗风情。今天少数民族的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就是博峪藏区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采花节,一起来了解吧。

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的藏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节期共两天。采花节的节庆活动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抢水”标志着节日拉开序幕,而“采花”和“祝福”则与当地民族歌舞相结合。

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的父母们把子女着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

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人们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这是表示要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

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三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开始祝福活动。

在采花节这个节日里,人们边舞边唱,企望吉祥,而采花姑娘们则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万事吉祥如意,生活幸福美满。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形成了许多天差地别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所以在我国也有了许多不同的民居建筑。在西藏文化中,藏居是西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你了解西藏的建筑文化吗?就让下面的文章告诉你吧。

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了丰富的建筑遗存。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

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猜你可能也喜欢:

深圳的地标,深圳地标性建筑

颇具特色的深圳结婚习俗

西藏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盘点

最受欢迎的湖南特产有哪些

热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们一年四季中要过不少民族传统节日,其中的踩鼓节,又叫做“鼓社祭”,是苗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也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热闹非凡的苗族节日踩鼓节。

苗族节日踩鼓节,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进行,苗族青年男女在这一天,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踩鼓节所用的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

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

布依族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一个传统民族,布依族的婚俗也与众不同,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接亲、发亲、拜堂、坐家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布依族的婚俗也当属贞丰的布依族风情。那么,大家对于布依族的婚俗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从民族文化当中来寻找答案吧!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亲

男方家准备五马三轿,猪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担(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大小开合12封,糖果、点心若干。接亲队伍数十人,在唢呐声声、敲锣打鼓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在两个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形成浩浩荡荡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数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将迎亲队伍拦于进女方家的路口,双方对歌、敬酒,男方家唱赢、抛拦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后,两个押礼先生将男方家所带接亲礼物(红糖、米酒、糯米粑、礼金等)点交给女方家。此后,女方家亲友虽然同意收礼了,但仍迟迟不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必须要等到新娘方将要去送亲的能说会道的女青年代表们与新郎方来接亲的语言丰富的男代表们“讨价还价”谈妥,接受了男方给的“青年钱”后,才允许开始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接亲的客人要在女方家住一夜。这一夜,女方家的女青年们吃过晚饭后,互相邀约来与接亲的男青年们对唱山歌,直到天亮要发亲前。

布依族婚俗中的发亲

第二天早晨,女方家准备几桌酒席,组织数十人送亲队伍准备送亲。时晨将要到时,押礼先生走到女方家堂屋,面向高堂,两手作揖并高声请:“堂前有请,请亲爹亲妈发亲!”。发亲时,女方家先在堂屋将女方的年庚八字开给接亲的押礼先生,之后,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堂屋前举行发亲仪式。新娘在一女长老的牵引下,从母亲的房间出来到堂屋的香火面前拜礼,表示辞别祖人和父母的意思。之后,在新娘哭嫁离开堂屋时,面朝大门,脚踩筛子,并手拿一把筷子,当跨出大门门坎的同时,将手中握着的一把筷子往后甩丢在堂屋里,并不得往后探望,此刻,新娘家亲哥哥或亲弟弟立刻迎上前来将新娘背到大门口上轿,接亲抬轿的人抬起新娘往男方家行进。

布依族婚俗中的拜堂

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由男方一长辈在男方家堂屋举行拜堂仪式。仪式为:由一男长老用扎成花的彩绸系在新郎手上,边系边祝福说:“一匹喜红长又长,外家买来挂新郎,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之后,一拜天地(对着男方主人香火拜)、二拜高堂(对着男方父母拜)、夫妻对拜(新郎新娘对拜)、进入洞房(由伴娘牵引进入新房间,新郎不入)仪式。之后,就在堂屋内外,摆起酒席宴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中的坐家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布依族婚俗是布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布依族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充斥着人们对两位新人的祝福,希望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幸福安康。

您可能也喜欢:

布依族的重要节日“三月三”

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曲艺“削肖贯”

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查白歌节

特色明显的布依族戏曲

一年中最浪漫的一天莫过于情人节。在这天,大大小小的街道来来往往的都是情人。虽说情人节是国外的节日,但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那就是七月初七。想必这个农历月份大家都熟悉吧。在普米族文化中有特有的情人节,一起来看下。

情人节这一天,丽江、大理和怒江的各族群众骑马坐车从几百里远处赶来聚会在兰坪县罗古箐的高原草场上。草场边有两棵紧贴在一起枝串枝、根连根、高近30米的云杉树,被普米人亲昵地称为“情人树”。因此,这片高原草场也称为“情人坝”。

当地人说每年的“情人节”都要下雨,这是情人相思的眼泪,也如情人相思的情话,相思一年在这天向情人倾诉。其实,罗古箐地处高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因山高林密,气候多变,特别在“情人节”这段时间时晴时雨。

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和白族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的盛装,一群群络绎不绝涌入“情人坝”。草地上密林间人们嬉笑打闹,拿出自带的酒肉食品席地野餐,阵阵笑语和着山风在草场上此起彼伏。

普米族的婚俗中“情人节”非常重要。平时相爱的恋人们可以在这几天中尽情地相聚、嬉耍,还可以彻夜不归纵情于山林间。而平时在老人面前和家人中是不行的。那些家中老人不同意婚事而陷入苦恋中的男女就趁“情人节”把自己的情人“抢”回家去。这当中还省了男方向女方说媒、提亲、下聘、回彩等等繁文缛节。

“情人节”的高潮在夜晚。山上村边和空旷的地方都燃起堆堆篝火,火堆旁聚满了因酒微醉的张张兴奋通红的脸。普米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产劳动生活的各种场景都有不同的歌舞来表现,乐手弹响了手中的“比拍”,吹起了芦笙、笛子或树叶“比朴搓”、“缥蹉”,和着乐声与羊皮鼓点男女围成弧形或圆圈,边舞边歌,喜悦欢腾。毗领的各族群众也喜爱普米舞蹈,可以在舞圈中看到其它民族也跟舞且极为熟练。

唱哑了嗓子跳渴了口的人暂时离开舞圈喝口自酿的黄酒便又加入舞蹈之中,在酒和热舞的气氛中人们兴奋的情绪一次次地达到高潮,歌声、乐声、笑声、叫声从各处升腾而起。这时候可以听到在山林中,箐沟里一阵阵呼唤情人的叫声和情人对唱的情歌。篝火旁不时有一对对的情人悄悄离开火堆走进山林,也有对对情侣从山林走出加入舞蹈的行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