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受制于南北因素的影响,不同时节的生产品种都是不同的,首先就造成了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即使在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上除了必不可少的粽子之外,南北方吃的的菜都是有所不同的,今天就要介绍端午北方吃什么菜。
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端午节作为历史上最传统的节日之一,在广阔的土地上,民族众多,端午的故事流传已久,那么在端午节这一天要做什么吗?除了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之外,本期的老黄历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端午节要做什么?
佩豆娘:是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类似步摇,用艾叶搭配纱,编制出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十分精巧。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那时人们认为可驱避毒虫。
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认为这个日子里要小心,免得惹上灾厄。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是用五色丝线编制而成。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中国受气候的影响主要分为南北两地,同时也造成了两个地区的人们生活上各个方面的差异。即使在传统节日上一些习俗里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就如同端午节南方挂艾草,而北方挂五钱,那么在南方的传统的粽子,北方端午吃吗?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粽子个头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小于小女孩的拳头,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我国由于地域的广袤,出现了南北气候的较大差异,再加上古时候的交通并不像现在那么便利,造成各地方的信息闭塞,同时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特点。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那么北方在端午节的风俗上有什么不同呢?
北方挂五彩丝
相比较南方的热闹民俗,北方的端午节气氛越来越淡化。民俗学家乌丙安说,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在北方,有佩戴钟馗祛五毒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所替代。五毒肚兜一般都是长辈送
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造成了南北方从天气到习俗文化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多姿多彩。这种地域的差异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那么在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过法上,北方人都是怎么度过这传统佳节的呢?
北方粽子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粽子个头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小于小女孩的拳头,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北方:佩戴五毒铜钱
北方端午节有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以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习俗替代。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辟邪的一种方式。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北方:“踏柳”
古时,河北赵县的端午节,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