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崇拜太阳。在葬礼方面,也有很多的讲究,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基诺族特定的丧葬习俗,是基诺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个古老的民族有哪些葬俗文化吧。
基诺族实行独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树,取其中一段,剖成两半,挖空中间,入殓后两半盖起来。棺材上绕3道白线(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过又不能结婚的女友编给的花边)。人去世后,亲人为其穿好衣服,一只手放一个鸡蛋,眼睛上放两块银子,随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产工具。如是老人,还要放把扇子,一条毛巾,意为让他路上煽凉擦汗。然后用白布盖上,顺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
在尸体的上方房梁上挂两块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尸体上,这是死者结婚时,新娘用一天一夜织成送给新郎的,死者的儿子每人挂一个新筒帕在白布旁,每过几小时,查看筒帕,里边有谷壳一类的东西,预示有好收成;若有一两根兽毛,象征会打到大野兽,若有篾屑,预示做篾活顺手,如什么也没有,便是不利的象征。
入殓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5个男子跳,花脸代表鬼要吃尸体,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驱鬼。出殡时要洒米、打枪,以驱跑鬼神。出殡队伍前面是抬着各种颜色和白布人形长幡的人。据说人死后到苏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个岔口,3道关,彩色幡是送给各道关的礼物,人形幡是送给“杰卓”官(杰卓是基诺族迁到基诺山后最先定居的地方)。
出殡时准备好6个装肉菜的竹筒和一个装苦子汤的竹筒,苦子汤放在寨边,献给寨子神鬼,其余6个带到坟地,献给各道关的官。送殡当天,要请亲朋用餐,亲朋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并用白线在死者家属手腕上绕3圈,男左女右,意为拴住他们的魂,不要跟着死者走。
墓地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在坑里扫几下,不然,挖坑者会得病。入殡时,当即敲死一条狗,放在棺材上一齐埋,据说狗可以在阴间给鬼魂带路,坟上用草排和篾笆盖间房子,叫坟墓棚。墓棚周围插上涂过狗血的尖竹桩。据说这是让一种会吃尸体的野人误认为尸体已被吃掉了。送殡的亲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盖脚印,防止阴魂跟到家。到房前,人群分两边,绕房一周,进了屋要用水冲洗手脚。亲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献饭两次,13天为一轮。少则献几个月,多则要献1——2年。
京族人为父母和前辈办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父母死后,要为死者修斋作道,俗称“做功德”。京族葬礼有着很多特别的程序,因此就形成了京族特有的葬俗文化,也是京族文化的一大部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京族人对葬礼是非常重视而谨慎从事的。因为他们认为,阴间和阳世是相通的;阴间的亡灵和阳世亲眷仍有某种联系,搞好葬礼,彼此可平安无事;若搞不好,就会让亡灵受苦,又给亲眷遗患无穷。在京族习俗中,50岁以上的老人病故,被称为“正寿”,当按正常的礼仪办丧。其过程大体是:
1.报丧。老人断气后,孝子要在旁边守护,待法师查阅历书确定无“重丧”之后,方可哭丧举哀。倘有“重丧”,法师要另作法事杀鸡代命以“解犯”。然后报知族内众兄弟,并派人往舅家报丧。待舅家来人验看后(尤其是对娶来的女性)才能入殓。这是远古母系制舅权意识的残余表现。
2.入殓。入殓前要用浸着柚子叶的热水给死者净身并更衣。洗后的水不能随便乱倒,要罐装起来,待出殡后,夜里拿到野外丛林去掩埋。入棺要选择时辰,先由法师念咒,用火把驱赶棺中的鬼邪。然后由孝子孝女们抬尸入棺,在死者嘴里放两三枚钱币和几粒白米,以安其魂魄。再在死者身上覆盖一块红布,以示阴阳两绝。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还要将原来共用的被单撕下一半盖在死者身上,表示从此鸳鸯情断,人鬼分途。最后把棺盖钉牢。
3.做斋。法师立坛念经,超度亡灵,使亡灵得到净化和安乐。法师用本民族语念诵的经书,大都是译过来的“佛”、“道”经卷。若是做“大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还要举行上刀山、过火炼之类的仪式。“做斋”期间,子女们都要披麻带孝,席地坐卧,日夜守灵,不得随便离开,吃饭不能用筷,不能吃荤腥食物。
4.殡葬。殡葬的时间和地点均由法师择定。时间一般选在潮落的时候。出殡时,在法师的导引下,一路上,由一人撤纸钱开路先行,意为向野鬼买路通行。墓穴事先已挖好,灵柩抬到墓地后,法师挥动法刀,进行法事毕后就掩埋。
葬后三天,孝主备三牲和香烛纸钱前往祭坟,给新坟培土,俗称“复坟”。这种“复坟”之俗,在古骆越后裔的诸民族中几乎都还在流行。这原来是远古时代祖先崇拜的产物,它要使坟墓显得庄严肃穆,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但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京族复坟时所建的茔墓卑下低矮。
基诺族位于我国云南,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基诺族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资源,没个少数名族都有着属于自己名族特有的风俗,而这些风俗也是经过不断的传承在存留至今。那么,你知道基诺族的传统文化风俗是什么吗?下面的基诺族文化为您解答。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在民间一直保留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当事人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俗。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
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基诺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祀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基诺族从古至今仍保留着用鲜嫩茶叶制作的凉拌茶当菜食用,是极为罕见的吃茶法,也是基诺族喜爱的“拉拨批皮”,即凉拌茶。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这么特别的基诺族文化,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利用茶的方法,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世居攸乐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精彩的茶史与茶文化。
凉拌茶的做法:采下鲜嫩的茶叶,洗净双手搓揉至碎放入碗内,加入柠檬叶、大蒜、山八角、辣椒、食盐等调味料,放入相应的各种或荤或素的配料,加入适量生水或凉开水拌匀后,即可食用。不同的季节,各种配料也不同。依配料区别,凉拌茶常见的组合有:嘎哩罗凉拌茶、臭菜凉拌茶、鸟肉凉拌茶、螃蟹凉拌茶、杂伴凉拌茶、酸蚂蚁蛋凉拌茶、熟甜笋凉拌茶、生甜笋凉拌茶、白参凉拌茶、蘑菇凉拌茶、干巴凉拌茶、凉拌茶拼盘、百衲凉拌茶等。
基诺族凉拌茶对研究茶的使用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人类认知茶叶过程的活化石。可以推想,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鲜叶开始。茶叶原是天然的植物茎叶,其为人们所广泛利用,必然要经历采集鲜叶食用的阶段,然后才能逐渐产生各种制茶方法。
基诺族的茶史与文化从凉拌茶开始,经历了四个阶段——火燎鲜茶、天工茶、竹筒茶、铁锅蒸茶。
火燎鲜茶:手持大叶鲜茶细枝,在炊烬上反复燎烤,直至茶叶干黄卷曲发出香味(其实具有杀青作用),放入竹筒烧煮,便可饮用。
天工茶:取鲜茶叶,用冬果叶(或大白叶、芭蕉叶)包裹二至三层,放在火中烧烤,烤出茶叶的焦香味后,取出晾干储存。
竹筒茶:用长约40公分的新鲜竹筒,放入鲜茶,用木棒边舂边填,直到填满舂紧,用芭蕉叶盖紧竹筒口,在火上烧烤,待烤出鲜茶与竹子的清香味,剖开竹筒即成筒状干茶。
铁锅蒸茶:铁锅上置甑子蒸茶,使基诺族的茶文化面貌为之改观,制茶生产力大为提高。
以上基诺族的用茶、制茶方式,至今在攸乐山完整保存。从基诺族食用鲜叶到加工制作各种干茶的发展过程,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衍变轨迹。
每个民族都有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基诺族也是一个在服装上非常有特色的民族,在大多数民族中一般是女子的服饰更加的精美丰富,而基诺族则是相反。想更了解基诺族的服饰文化吗?那就关注下面的基诺族文化吧。
基诺族妇女上衣为无领对开,上半部多采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及衣袖用红、蓝、黄、白等7色布配制或刺绣而成,用红色镶边,上衣背部缝一块约3寸见方的白布,上面绣有圆形太阳花式图案(基诺族称月亮花);内衣为上部呈方形下呈菱形的兜肚式紧身衣,上部方形为鲜艳的条饰花纹,
基诺族节日活动下部菱形绣着各式图案。下身多着红色镶边的黑色合缝短裙,并用一尺左右的黑布缠绑小腿。发型为椎髻,婚前髻在脑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额正中。头戴披风式尖帽,这种尖帽用长约60公分,宽23公分的竖线花纹土布对折,缝住其一边而成,戴时又在帽沿上折起一指许的一道边。
男子着无领对襟上衣,多用白底直条纹土布制成,背部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图案,下穿宽大的裤子,长及膝处,用白色土布绑腿。头上留三撮发,额前正中一撮,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但有的村寨只留一撮,有的在额正中,有的在头顶上,长约寸许,用宽一尺长丈余的黑布缠头。
基诺族男女都穿耳,并带上竹木制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铃。新中国成立后。男子留三撮发和穿耳已不流行。男女都有染齿的习俗,方法是用燃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灰光的黑漆状时,即用梨木烟脂染齿。染齿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