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去的意思。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的显着特征为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这时就要十分的注重防干燥了。在南方,天气还是照样十分的炎热,感觉会出现嘴唇干裂等情况。本期夏季养生,讲讲处暑期间防干燥。
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得冒火,大便秘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在吃方面,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应适当向能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
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当季的蔬果类,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四是可适当饮食进补,一来可补充夏季耗损,二来可为抵御寒冬奠定基础。
但进食不可随意,宜采取清补、单补之法,从缓、从少、从素,不宜过多过猛,切忌突然大补。在饮食上还应注意暖腹,慎食生冷之品,故西瓜、香瓜、菜瓜等宜适量少食。
秋季要多喝水,但如果我们只喝白开水,有时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这时,可以用“朝朝盐水,晚晚蜂蜜”的方法喝走秋燥。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凉的盐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是秋季养生防燥的好方法。
秋天的天气最严重的就是干燥了,这时候饮食润肺就变得十分的重要了。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能很好的防秋燥,及时的补水同样的重要。那么要怎么样养肺润肺会比较的好呢?本期的健康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1、运动强肺
秋季秋高气爽,是个非常适合外出、运动锻炼的季节,专家认为,秋季适当的进行一些运动能起到强肺的作用。建议肺活量不足的朋友在秋季多多运动、锻炼,在运动的同时也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特别是对于年老体虚的老年朋友以及肺功能还没发育完整的小朋友来讲,这样做能提升你的肺活量,从而达到养肺的作用。
2、饮食养肺
说到养肺的方法,自然少不了食疗。秋季比较干燥,空气里的湿度也较低,这个时候人们的呼吸道容易受到侵袭,从而对肺部造成伤害。专家表示,秋季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能起到养肺的作用,秋天可吃银耳、雪梨、甘蔗等食物,长期食用这些食物能有潜移默化的润肺作用。
3、药物补肺
可能有些朋友的肺部功能先天不足,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中药或者西药来补肺,秋季补肺可进补具有生津润肺作用的药材,例如西洋参、太子参、百合以及上文提到的银耳等,这些药材非常适合用来养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是药三分毒,建议大家不能盲目药补,以免对身体造成反作用。
睡眠是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在养生学上它更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是秋季养生时应该重点保证的,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处暑时节睡眠的重要性。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
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
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日:“故为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的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
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尤其是中老年人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
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人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也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