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同一

在西方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之为圣诞节。每年从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他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那在基督教文化中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又有着怎样的传说故事呢?

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三博士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黄金,乳香,没药,朝拜耶稣,表示对这位人类救主的尊荣。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孩子在圣诞前夕把长筒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晚上会骑着麋鹿从大烟囱爬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孩子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公历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圣诞节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

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稣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亦开始流行起来。

文明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观念形态,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对于基督教的文明你了解多少呢?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一直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中世纪,又因为这一时期的欧洲文明带着显著的宗教色彩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或者信仰时代,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成了时代最强的声音。蛮族部落文化与基督教结合的后果是创造了一种骑士尚武精神与基督教受难、赎罪观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欲精神相抗衡的悲剧主题。正像人文主义者笔下的与风车作战的堂吉可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和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的同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的一切进行无休止的战斗。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封建制度,政治上的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次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发展非常缓慢;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没有保障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中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随着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识转变为研究彼岸的学问,这其实不过是缺乏秩序的社会现实在价值和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与其说中世纪的西方人在张扬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还不如说他们是在痛苦的灾变面前期望通过生活的宗教化来为自己找到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国必将来临而基督徒最后会获得终极解救。教会通过教士制度和神圣的仪式使人获得拯救,拯救的观念表现为上帝的公正和上帝的爱的统一,拯救的观念与在世界中受苦的观念和人有原罪的观念相联系,从而唤醒人的负罪意识和行善意识。这样,通过对于拯救的体验,基督徒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情绪,使自己摆脱本能的私欲而进入对一切神性的善良的维护。从根本上说,拯救是要人通过苦难和负罪意识,认识上帝的恩典,以便让上帝引导自己,最终回归上帝,脱离苦难和罪恶。

基督教在欧洲文明的继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是古典的希腊文化,希腊人所崇尚的主要是个性和理想主义;第二种基本成分是罗马的文化,罗马文化是剑的文化,它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因此制度和法律在罗马帝国时表现得很充分;第三种基本成分是日耳曼文化,它具有具大的生命力,它的野蛮传统、地方主义和强调血缘的传统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把这三种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第四种元素:基督教文化,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超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并且期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的时候,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

基督教起源于公园一世纪,相传是耶稣与其十二使徒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大家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好像并不是很深。而什么是基督教,对于很多信徒来说或许只是轻描淡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基督教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什么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基督教提倡包容、进步精神。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内容稍有出入。

《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希伯来语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因为采用的译本不同,《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书目的顺序也不尽相同。天主教的圣经在旧约正典(39卷)基础上多了数篇《塔纳赫》跟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就是众所周知的“旁经”。旧约在《摩西五书》之后是历史书,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历史书增加了《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4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所罗门的智慧书)》、《德训篇(便西拉的智慧书)》。

另外,基督教旧约虽然也是以马苏拉文本为准,但顺序上则继承了希腊文圣经,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在马苏拉文本之外,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

西元380年前后,早期大公教会通过严格查证对圣经中应包括的经卷达成一致。现代最流行的国际通用英文版基督教圣经前言所述:“马苏拉文本虽然出版最晚,但作为旧约标准的希伯来文本,是翻译的底本。死海古卷包含了更早的希伯来文本内容,与撒玛利亚圣经以及与文本误差有关的古代抄经士传统文本一同作为参考资料。”

基督教的起源:

犹太地区是广义基督教的发源地,是最早且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旧约全书》或称《犹太教圣经》是亚伯拉罕,犹太列祖之父,信奉的唯一神yhwh(旧译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亚伯拉罕与其十二子为基督宗教创始人及奠基人。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现在所说的犹太教会,基督教会的前身。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句经文正是对后来将来基督降临的印证。

亚伯拉罕的后裔因为大饥荒而流亡到埃及,在耶和华的先知摩西带领下前往应许之地,耶和华在与亚伯拉罕达成的契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诫以及律法,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后来撒母耳为扫罗抹油,承认他为以色列的首位国王,是耶和华指定的国王。扫罗和大卫在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分裂为2个国家,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最后由于后续的数代国王都违反耶和华的律法,所以神就将北国交于亚述人的手中,南国交于巴比伦人的手中,第一圣殿也被巴比伦所毁灭。后来波斯国王居鲁士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先知尼希米和以斯拉重建并改革了犹太教,期待弥赛亚再次降临拯救以色列人,重建以色列王国。

之后的先知们逐渐强化对耶和华圣约的敬畏和一神论,耶和华从亚伯拉罕的神变成了普世的上帝,巴比伦之囚是因为以色列人背叛了上帝,但以色列人是的上帝选民,是超越其他民族的,耶和华将审判以色列人的邻居。正如在巴比伦的以赛亚(赛45:21-25)所说:“……除了我以外,再没有神。我是公义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的神。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以色列的后裔,都必因耶和华得称为义,并要夸耀。”圣经预言“以色列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却不至灭亡。”从以色列亡国,流亡,复国,对抗阿拉伯世界的事实中,可见其准确性。

因为犹太人在叙拉古王朝的希腊人统治下没有宗教自由,西元前140年,玛加伯家族(亦称马加比家族)起义赶走了希腊人并建立了哈斯摩尼王朝。由于对旧约理解和政治立场的差异,犹太人又分化为强调律法传统的法利赛人和以祭司长为中心的撒都该人,还有一个拒绝耶路撒冷祭司权威的异见者在旷野组成的爱色尼教派。

《新约全书》是基督徒(此处指基督教所有教派的教徒)与他们所信仰的神子耶稣基督达成的新圣约,以取代了先知亚伯拉罕和摩西与耶和华达成的旧约。新约分为四部分:四福音书、保罗书信、大公书信和启示录。

福音书被认为是记载耶稣的言行和生平,福音书所描绘的耶稣基督符合了旧约的先知们对弥赛亚特征的预言。因此,耶稣被他的信徒认为是耶和华派来的救赎主,是神独生子。

保罗(亦称圣保罗或使徒保罗)强调信耶稣得永生,耶稣用血与人类立了新约,旧约也就因此得到印证。于是,通过保罗神学的改造,“公义的神”耶和华被“圣洁仁爱的神”耶稣所体现出来。神是良善的,出于对世界的爱而为了他选民的原罪和本罪钉十字架,用他的血洗清了选民的罪,通过信仰耶稣是神子以及耶稣死而复活,人类就能进入天国,重新与神在一起。因为神让耶稣复活了,所以信靠耶稣的人死后也能复活。保罗强调:“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启示录据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

您可能也喜欢:

宗教文化:什么是基督教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全面解析:多神教的文化历史

复活节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复活节是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教的信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于希望。在复活节来临的时候,会在橱窗摆着各式各样的彩蛋。那么在基督教文化中复活节是怎么来的?

据圣经载,耶稣基督被其门徒犹大出卖,应犹太人要求被罗马乒丁钉死在十字架上,临前并曾预言三日后必复活。果然在第三日,耶稣复活了!按圣经的解释,耶稣基督乃道成肉身的圣子,来世上为要赎世人的罪!

《圣经·新约全书》记载,为了赎世人的罪,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宗教起源与节期在欧美各国。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

复活节原本是古代异教的“春节”,是庆祝春回大地一切恢复生机的节日。复活节可追溯到古巴比伦的爱情、生育和战争女神伊什塔尔(ishtar)。后来,此女神变成了西欧的黎明和春天女神eastre(证据之一是两个名字相似的读音)。另一证据是eastre此字有东方(即 east)的含义,因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亚历山大·希斯洛普着的《两个巴比伦》说“easter”音译“伊斯特尔”,即复活节,easter是个名字。源自迦勒底,跟基督教没有关系。easter其实就是阿斯塔特,即天后贝尔斯特的头衔之一。考古学家莱亚德在亚述的碑铭上发现,贝尔特斯这个名字就是指古巴比伦的生育和战争女神伊什塔尔。这就是复活节(easter)的来历。

近年来,西方节日圣诞节在东方越发流行,每年此时街头都充满喜悦欢乐的气氛。

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圣诞原本的宗教含义也不应被忽略,各教会在圣诞节时都会选取教义内容进行宣讲。

今天的基督教讲章就为你节选圣诞节期教会礼拜的部分宣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平安,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亦是共同的追求。日常生活中与平安有关的俗语,比如“平安是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这些话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的渴盼。人类向往平安,但要如何才能得着平安呢?天使的颂歌告诉我们,真正的平安在耶稣基督的手里,他要把来自上帝的平安赐给一切“他所喜悦的人”。那么,谁是“他所喜悦的人”呢?请看《圣经》给出的答案:

一、相信上帝的人

《希伯来书》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相信上帝是成为基督徒的先决条件,也是得着真平安的先决条件。《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相信上帝有两个最基本的体现:第一,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必须信有上帝”;第二,相信上帝的眷顾:“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当我们对上帝有了这两个最基本的认识时,平安就属于我们了!

二、完全奉献的人

《罗马书》中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这段经文两次提到上帝的“喜悦”,使徒藉此告诉我们,上帝“所喜悦的人”,是那些愿意“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的基督徒,这样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5:15),他们会拒绝世界的诱惑,更新自己的观念,以“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三、虔诚侍奉的人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上帝。因为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来12:28-29)这里告诉我们,上帝“所喜悦的人”,是“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上帝”的人。这样的人不以物质世界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因此他们会因上帝的国而常怀感恩之心,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上帝的恩典,都不会漠视上帝的要求,他们对上帝的慈爱与公义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成为上帝“所喜悦的人”。

四、热爱生活的人

保罗在《罗马书》中说:“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在这几样上服侍基督的,就为上帝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罗14:16-18)马丁路德在解释这节经文时如此说:“对上帝而言,上帝的国乃是公义,要藉着信心或信任来实现;对邻舍而言,乃是和平,需藉着彼此的爱、包容与互相关怀来实现;对个人而言,乃是在圣灵中的喜乐,要透过盼望及诚挚地依赖上帝才能实现,而不是藉着为了邻舍、或是为了上帝的缘故所作的。跟自己的关系是一致,跟邻舍的关系是和睦,但跟上帝的关系是公义。”信仰不仅要藉着宗教礼仪体现,而且要藉着日常生活体现。一个能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处理好与上帝、邻舍及自己的关系的人,一定能经历真正的平安。

结束语:如今,每年圣诞节的节日氛围总是分外浓厚,而作为基督教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基督教会每年此时也希望通过圣诞节证道来凸显它原本的宗教意义。在圣诞节时宣讲平安,既是对世人的祝福,也是呼吁教徒为人行事符合教义要求,成为基督“他所喜悦的人”,这样,人人都得赐福,万众向往的平安也就不会遥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