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堪称“戏曲活化石”,尤其是它的本身包含的文化特色等方面,对一些相关的文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看看它的影响都有哪些。
傩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广泛的社会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种混合性的古老艺术形式,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界普遍认为,它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第一:
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傩是原始祭祀仪式的重要活动,是原始舞蹈的源头,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
第二:
傩戏是中国戏曲的催化剂。傩戏的不断发展成熟,也带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进步,傩戏的文化内涵、表演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等都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从思想文化方面而言,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傩戏将原始巫艺术融合了儒、释、道等文化。如傩戏宣传的儒家忠、孝、节、义等道德观也是中国戏曲的普遍主题;傩戏较早地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思想在中国戏曲的结局中也时常体现;傩戏中道教的神仙方术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古代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从表现方式而言,由于傩戏的早期演出没有特定的剧本,都是口耳相授的艺术经验,因此具有现场发挥的灵活性。这种即兴表演的发挥,也影响到中国戏曲的表演,为其积累创造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3、从艺术风格和内容而言,傩戏为中国戏曲发展提供了更直接的借鉴素材,是中国戏曲由实用性到审美性过渡的重要阶段。傩戏的音乐、语言、舞蹈、造型等,都能在中国戏曲的演绎中体现出它们的缩影。
此外,面具作为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面具在傩戏中应用极广,渊源深厚,流派众多,是傩戏思想和表现人物特征的直观体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审美和娱乐功能。傩戏面具对中国戏曲脸谱等文化艺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外,在傩戏的演化形成过程中,农业民族的民族信仰以及思想意识都始终贯穿于其中,其社会功能不仅仅在于某种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同时还是某种精神的陶冶。这就是傩戏的娱人因素,显示出了傩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结合的倾向。
第三:
傩戏对研究中国戏曲具有重要价值。傩戏沉淀积累了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文化和艺术,也包括戏曲艺术,从而在剧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傩戏原始粗狂的风格和文化形态保留得比较完整,如德江傩堂戏、贵州戏剧“撮泰吉”等,同时还有很多流传久远的面具也得以保存下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作为民间草根文化的代表,由于民间祭祀和法事等表演需要,傩戏往往并无职业班底,也没有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改造,故而很少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现今还保留着宋杂剧、古南戏等古朴风貌。因此,傩戏对于研究古戏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我国的戏曲中,表演者一般都有其代表的身份角色,或通过服饰、或妆容、或面具等方式来加以辨别。那么,在傩戏的角色行当中,都有哪些角色分类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吧。看看傩戏的角色行当又有什么不同。
傩戏的角色行当:
傩的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
角色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多数戴面具表演。
傩戏在人物的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取不同的兽皮。
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头饰位置,雕成立体图形,以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和具体形象。细雕是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
刀法上有凿、镂、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等。面具雕刻好以后,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纱布打磨各细致部位。对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治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的鲜艳度。
傩戏的特色技艺:
傩戏中也有傩技表演,如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滚榨刺、过火炕、过火海、跺火砖、吞火吐火、咬铧口、踩刀梯等。傩戏演员多是巫师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的运用等.
侗族文化经历千年的历史变换,依旧栩栩如生,侗族人民是古越人的后裔,所以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生活习性都传承了上千年。侗族大歌以一种集体大合唱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侗族的独特魅力。侗族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出了一个民族的天籁之音。下面大家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为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的重要见证
一方面在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侗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汉化”和“现代化”成为侗家年轻人有意无意追逐的目标;另一方面,以大歌传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风习并没有在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虽然歌会一年不如一年热闹,但仍会吸引族人的参与和热情。显然,这一传统在当代呈现得越鲜明,侗族在诸民族中便会获得越独立的族群形象。
成为侗族本文化在当代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
侗家本来“传歌不传文”,与大歌相关的种种言说与行动均是其延续本文化的传统方式。随着当代“书写”、“图像”文化对侗寨的渗透,大歌传统以“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传承方式维护了一个族群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与歌唱相关的社区组织和传统风习将一种侗人特有的“传统心性”传递到每个族人的生命历程之中。
成为当代侗人获得文化双语能力重要管道
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侗家孩子均别无选择的接受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学校相对于侗寨社区的知识断裂和环境封闭,造成了孩子们对本文化不可避免疏离。而民间持续的大歌传统为孩子们理解、习得并实践本文化提供了动力及场景,为侗人不忘传统并熟练掌握侗汉两种语言及文化提供了基础保障。
成为联系当代不同辈分族人间的重要纽带
当代侗族社区的变迁速度,造成了年轻一代侗人与老一辈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空间。青年人生活在信息烦杂的当代社会,有更多与外文化交流的机会且完全可以选择传统以外的生活方式。生活背景的差别极易在不同辈分的侗人间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误解。强调全民习得和全民参与的大歌传统,迫使年轻人参与到族人的语境和传统生活中,这对于几代人之间在一个公共认同的语境中互相理解和交流是极其重要的。
成为当代南北侗族共同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
随着大歌被外来研究者的发现、研究和开发以及在中国许多重要城市乃至世界重要城市的公开演出,越来越多的外族人开始了解大歌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作为侗族整体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文化现象的由外而内的影响是——已经不唱甚至原本就不唱大歌的侗族社区和侗族人开始将大歌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接受这一歌唱形式为南北侗族共同的族群象征和300万侗胞共同的心理认同对象。无论大歌经过怎样的变容,谁在唱、在哪里唱、唱给谁,它都是“‘我们’侗族传统文化的”最典型的口头标志。
2013年,侗乡儿女通过多种表演方式,让这一东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不断发扬光大,不仅走出侗乡,走进了都市,还走出国门,蜚声海内外。
您可能还会喜欢:
详解:满族人不吃狗肉传说
苗族文化:苗族独木龙舟节
彝族文化:彝族摸奶节特色
蒙古族:颜色象征是什么?
徽菜是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文化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徽菜不仅闻名于国内,在国外也很有名,称得上是远近驰名。许多外国人为了品尝正宗的徽菜,特意去徽菜的发源地。可见徽菜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不容小觑,它的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徽菜的社会地位,以及徽菜的影响。
徽菜,这个来源于绿色世界的绿色餐饮业,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已经在各国各地及国外再次兴起。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该如何认识,该如何弘扬。徽厨之乡绩溪在八十年代开办中专厨师班,年年人人被聘,月薪有的已达万元。为了创新许多餐饮业同仁都很想更多了解徽菜,更深地研究如何继承与发展。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安徽省名,是因为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两地之首字合成“安徽”。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要走出徽州。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浙、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一批批外地人,都“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徽州人的不断进进出出,出出进进,加上徽州人的辛苦吸取勤奋耕耘,徽菜,也就作为菜系在全国出现了。
以徽州本土特产为原料,在徽州土地上形成雏形的徽菜,现在已经是一种国菜,在中国餐饮中颇具地位的徽菜的影响,已遍及中国人的各种餐饮并已经深入民办饮食市场与喜欢中餐的国际友人的饮食生活。
徽菜是随着徽商以及徽州官员的生活面的不断扩大而拓展的,是随着徽州人在全国以及海外的影响的不断扩大而发展的。徽菜兴起于徽商的鼎盛时期。明清两代,徽商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徽菜也随着徽州人的食俗喜好与徽州人同时存在在全国各地。
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的是与徽商的社会影响完全一致的沪杭苏宁的长江中下游繁荣地区。但徽菜作为菜系在全国最后定型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州人沿着新安江水系走出徽州,到了杭州、嘉兴、上海、昆山、苏州,由此而扬州、两淮、临清、北京。
由芜湖、九江、武汉、湖南、云南这些徽州人到达的地域,正是徽菜由面点开始发展成为连片餐馆的大饭店,并出现徽州餐饮业兴旺发达的几个地域。大都会上海是徽商创造业绩的地方,也是大量地出现徽馆的地方。当年苏州也有八家有名的徽菜馆,南京也不下十余家。
武汉更是徽菜在中原的重要基地。这些地方,成了徽菜的前沿出发地点。清代末年的战争,抗日战争的撤退,徽菜也随着巨大的人流进行大转移,使徽菜向长江上海以及大西南边远地区大推进,徽州人为徽菜大发展抓住了这个时机,使徽菜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您可能也喜欢:
“神品菜肴”——当鸡汤遇上西施舌
粤菜有哪些特色
组合亦颇有特色的江苏菜式
八大菜系之一浙菜菜谱大全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苗年”一般是一年一次,不过各个地方苗年的日期不大一样,在过“苗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食来过年。
那么,在苗族文化中,“苗年”有什么社会与文化价值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年”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苗年”突出的民族特征使其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1、“苗年”具有维系苗族民族特征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价值。作为苗族人民自己最为重要的节日,“苗年”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苗年”具有促进族群内的团结与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苗年”特殊的按顺序过节的方式,使过节的苗寨在其“苗年”期间成为附近多达数十个苗寨的交流中心与欢乐中心,而这种“中心”又在这一地域内依次“闪亮”,这就使“苗年”成为了村寨间交流的纽带,成为了苗族群众间互动的平台,它营造了区域内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具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苗年”是传承和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苗年”有关的文化活动,有酿酒、磨豆腐、制作酸汤鱼、酸牛皮等饮食文化活动,有祭祖、起鼓等宗教礼仪,有吹芒筒芦笙乐、跳芦笙舞、踩鼓、唱敬酒歌、唱情歌等传统民族文艺,有斗牛、斗鸟、赛马等苗族传统竞技活动,在节日中,姑娘们还展示了平日难见的民族服饰。因此,“苗年”是传承和展示苗族传统文化的巨大载体。
4、“苗年”具有研究古代历法、农耕文明和苗族社会管理方式的学术价值。苗历是人类最早的历法,同时也是一部以农事活动为依据的历法。“苗年”作为苗历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伴随苗历而生并传承至今,可以说,研究历法之源必须研究苗历,而研究苗历必须研究苗年。因此,对于历法与农耕文明的研究,苗年具有其关键学术价值。
您可能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苗族食俗
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绝技
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