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何俊林

从小我们就会学到很多儿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经常会听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其中会有一些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那么本文小编就带你一起看看这些关于清明节的儿歌,看看你知道的有几首。

儿歌1: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儿歌2:清明节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

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

郊外春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

儿歌3:清明谣(广西童谣)

清明时节听啼鹃,儿女家家拜墓田,糯饭一盂鸡一只,竹篮挑上侍人肩。

儿歌4:清明谣

春一春二春三头,春四开开猛热头,春鸟停停树上头,春牛困困田横头。

割来春草喂春牛,新造房子楼外楼,爷爷阿伯有名头,圆头狮子管门头。

儿歌5:清明戴柳(浙江童谣)

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清明戴花,下世有妈。

清明戴扁柏,下世有阿伯。清明倒夜桶,下世有外公。

儿歌6:山谷里有座烈士墓

桃花山,杏花谷,山谷里有座烈士墓,清明节,来扫墓,墓前栽花又种树,烈士话儿心中记,要为人民谋幸福!

儿歌7:文明扫墓

清明节,去扫墓,破除迷信要记住。不烧香,不烧钱,文明祭扫才安全。

爬上坟头种棵松,站在墓前鞠个躬。文明祭扫来提倡,祖先也会想得通。

儿歌8:清明祭扫歌

清明节,祭祖先,迷信做法太危险。花儿水果摆整齐,安全文明好风气。

儿歌9:文明祭扫歌

清明节,祭祖先,烧香烧纸很危险。不搞迷信不放炮,祖先点头哈哈笑。

儿歌10:文明扫墓歌

清明节,放鞭炮,坟前墓后乌烟帽。烧纸烧钱危险多,迷信做法不能要。

清明节,好习俗,传统文化不能丢。植树种花好风尚,文明祭扫要提倡。

儿歌11: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轻音芦笙曲调轻盈高亢,重音芦笙曲调深沉洪亮,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而在贵州苗族当中,更有一个热闹无比的芦笙节,是黔东南苗族同胞欢庆的苗族节日,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苗族文化来了解。

芦笙节的由来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芦笙管又名孔明管,据传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有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因此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各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风调雨顺、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并一直流传到今天。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在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国家是怎么安排假期的呢?

你可能喜欢》》福建普渡佛的传说

2007年出炉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故而自2008年开始,我国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假期具体安排如下:

一、元旦,1月1日—1月3日,与周末连休,共3天。

二、春节,2月7日(除夕)—2月13日,2月6日(周六)、2月14日(周日)上班,共7天。

三、清明节,4月2日—4月4日,与周末连休,共3天。

四、劳动节,4月30日—5月2日,5月2日(周一)补休,共3天。

五、端午节,6月9日—6月11日,6月12日(周日)上班,共3天。

六、中秋节,9月15日—9月17日,9月18(周日)上班,共3天。

七、国庆节,10月1日—10月7日,10月8日(周六)、10月9日(周日)上班,共7天。

结束语: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将传统节日更多地纳入法定节假日,是法规层面的突进,是顺应民意、尊重民间习俗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众多,节日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令人眼花缭乱。每个民族还有自己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这样看来,每天都在喜气洋洋中度过。那么,在怒族文化中,有哪些代表性的节日呢?不妨往下看看。

春节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祭山林节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仙女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人民纪念人祖轩辕,净身驱病的节日,也是民间鬼节之一。同时,人们也在上巳节这一天踏青春游,开展社交活动。那么,上巳节和清明节是同一天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就不仅是一种祛邪求祥的巫术仪式,而且更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

《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从以上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巳节就是在郊外水边举行辟邪求吉的宗教仪式之后快乐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这样,上巳节的气氛就有两种:一是肃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欢快的嬉游和交往。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

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结束语:一般说来,上巳节和清明节的时间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而民间有种说法认为,当上巳节恰逢清明节,“两节相撞年头不好”,认为这样的日子“不吉利”,从而会有一些农村家庭购买红布和桃罐头“逃避晦气”。但据民俗专家表示,这样的“两节相遇”只是一种巧合,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避灾冲喜”的必要,人们大可不必盲目跟风造成浪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