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到过年又是南北风俗大战的时候,除了吃年夜饭、放爆竹、贴春联、给压岁钱之外,到底正月初一能不能出门、是不是初二回娘家、年夜饭要吃什么,南北两地的人民都有不一样的说法。目前网络上流传的过年风俗,大多属于北方人民的传统节日,而南方人民有哪些不同的春节习俗呢?推出春节系列小常识,带你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南方春节习俗都有哪些?有什么不同?
江苏: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淮阴人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相关文章:春节的传说,春节“年兽”的来历
为什么大年初一不出门?有什么说法?
春节习俗:为什么大年初二要回娘家?
大家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应该都非常了解,那么大家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畲族的春节习俗吧。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家家帖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们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畲族春节习俗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操劳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人。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活动乃告结束。
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畲族人过春节与当地的汉族人大同小异,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因此倍受畲族人看重。
畲族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廿五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家庭主妇就会早早起来清扫房屋,洗涤被单和蚊帐,把整个家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这天起,家中老人,都会告诫小孩“入年嫁了,小孩子不能骂人,不可吵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
除夕这天,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一大早起来,全家便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换贴新年画,但畲族人贴春联除大小门全贴上外,还会在谷仓门上贴个“五谷丰登”,在猪舍门上贴个“六畜兴旺”等,意为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图个吉利和希望。 早上煮好饭后,首先要盛上一大碗“上岁饭”, 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茶,烧柱香,迎灶君回家,让他“好话传天上,坏话去一边”或“上天奏效好事,下界降吉祥”。
完毕,主妇还要将做好米粄蒸熟后用小盘子装着,加上三牲(宰杀最肥大的鸡。鸭)酒肉, 到蓝氏家庙里 焚香顶礼,放上鞭炮,表示一年忙到头,过年有如此丰盛的收成,感谢上代祖宗的保佑。
晚上,全家聚餐,吃团圆饭,凡是在外地读书,经商,做官,打工的家人都得赶回来团聚,喝上自家酿的米酒,共同享受这丰盛的年饭,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畲族人一年忙到头的劳动结晶。晚饭后,大人们向小孩子发压岁钱。畲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叫照岁,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但当年有丧服的人家就不兴燃放鞭炮和贴春联。
正月初一,这是一年的开头一天,畲族人起早穿上节日新装,个个喜笑颜开,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年,拱手作揖,“恭喜发财”“长命富贵”等好话连篇。多数人家备有金橘蜜饯(俗称“蜜枣”),亲友来临,先请吃蜜枣并呈上一句吉语:“吃蜜枣,年年好!”
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玩个不亦乐乎。晚上开始则有打香灯(用稻草扎成龙形,插上香火)和打狮活动,到各家各户去,舞灯助兴,纵情欢乐。真是“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点蜡烛,装香灯……”。
【结束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畲族春节的习俗。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在海南方言里,与民俗活动相关的行为前面,都要加上一个“做”字,如过清明节称为“做清明”、结婚称为“做亲家”、过元旦称为“做新年”等,而像平常人们说的过农历春节,海南则称为“做旧年”。那么今天的春节习俗就为你介绍,海南人怎样“做旧年”。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即走江湖)的、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名目繁多,应有尽有。
俗话说有卖就有买,置办年货的人们,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全都趁年前的“发市”出动了。
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年少、男客女客,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等。
初二则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很多人在外奔波劳累了一年,都会在春节回家团圆。过年是最隆重的日子。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做很多好吃的,一起吃顿团圆饭。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南方和北方的团圆饭也是不同的。主要是表现在主食上。本期小编为大家讲解南方人春节吃什么?
明清以来,除夕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南方一般吃年糕、火锅和鱼、元宵。
吃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吃火锅和鱼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吃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你可能会喜欢:
解惑:为什么除夕夜吃饺子
关于腊八节的谚语有什么
吃货必看:腊八节的美食有什么
浅述关于除夕夜的来历
在我国饮食文化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地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东酸西辣南甜北咸,而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有非常多的菜肴上桌,更加的体现的各地的不同了,那么在南方过年吃什么菜呢?本期春节为你解析。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中国人过春节,或称过农历新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主要是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调味品中,喜欢放一点糖。感到更好吃!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过年吃火锅: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过年不少人喜欢吃火锅,一来无论荤素,各种美味都可以在火锅中吃到;二来过年吃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讨了个好彩头。很多火锅餐厅特意在春节期间推出春节套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特色火锅,暖意融融,气氛也不错。
鱼头火锅:吃鱼头是中国人的一大爱好。一个鲜美的鱼头,有时候价格甚至高于鱼本身。鱼头的吃法,如今最流行的还是火锅,尤其是重庆麻辣味的,辅以川味独家特制的豆辣酱,上桌的瞬间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吃起来则辣而不燥、鲜而不腥、入口串香、回味悠长。想尝尝这火锅,可以去谭鱼头试试,不仅锅底火辣,鱼头也是辣的,红艳艳的一整锅,色味俱佳。
涮涮锅:涮涮锅的特色就是一人一锅,它口味清淡,以味噌与昆布高汤等为汤底,依个人喜好搭配食材。酱料是涮涮锅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花生酱、芝麻酱、芥末,还可以用生鸡蛋做酱料。陶乡涮涮锅就以此打响招牌,即将鸡蛋的蛋黄与蛋清分离,将蛋黄放入酱料中,将涮好的主料直接蘸着吃;而牛肉、羊肉在涮锅前先蘸上蛋清,这样会使主料更润滑爽口。
涮羊肉:传统的涮羊肉都是蘸着小料,且其配料繁琐,加之羊肉的腥膻不被南方人所接受,为此,有些创意的商家便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开创“不蘸小料涮羊肉”食法,即用几十种滋补中草药制成锅底汤料,从而在去掉羊肉腥膻味的同时又保留了其味道的鲜美。小肥羊就是其中之一,搭配店里的“乌珠穆沁羊肉”,实在是珠联璧合。
吃鱼:
“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忧郁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看来,除夕的鱼,在餐桌上是招财,餐桌外是镇邪,只是后一种功能其隐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吃汤圆:
元宵在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您也许还喜欢:
2015年每日财神方位查询表
节日查询:2016年节日大全
结婚25年什么婚?第二十五年银婚
盘点国内各地结婚的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