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种类特别多,色彩也是绚丽亮彩,七彩颜色的搭配让人有种诗情画意的美感。这样的服饰是土族人民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土族文化吧!
土族人的服饰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土族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如:绚丽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艳丽夺目、巧夺天工的刺绣饰物、线条流畅、典雅美观的“恰绕”(鞋类),鲜艳别致的“扭达儿”(帽子的一种)等。
土族服饰融畜牧及农耕文化特征于一体,风格独特,绚丽多姿。最为醒目的有土族妇女的花袖衫,土语“秀苏”是最美丽、最具代表性的外装。花袖衫来自“七彩鸟”的爱情传说花袖衫因此更具遐想空间,七种颜色搭配和谐,对比鲜明,艳丽夺目。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
“扭达”是土族新娘出嫁时所戴的头饰,可分“托欢扭达”和“适格扭达”两种,前者为高贵者拥有,而后者就较为普遍,土族地区还有美丽姑娘腊月花用“扭达”战胜妖魔的神话传说,是土族妇女代表吉祥的头饰,锅盔帽是成年土族妇女所戴帽饰,因为形似土族饮食当中的锅盔馍馍而得名,土族男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毡帽,是用精选的羊毛擀制而成,形似元宝。“普斯尔”(腰带)集中了土族刺绣的精华,展现了土族刺绣能手的高超技艺,内容丰富,无与伦比,堪称土族民族艺术之一绝。
土族服饰是土族民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民族服饰具备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互助土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俗文化成分,具有很高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民族文化的遗存之一,互助土族服饰文化记载着本民族变迁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层面上折射土族在成长过程中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构建本民族文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互助土族服饰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为一体,蕴含着土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的诸多成分与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土族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为了御寒,做服饰所用的材料都是较为厚实的布料,款式很多以长袍为主,颜色大多以黑色为主,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了独有的民族地域特征。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服饰别具一格,精美的刺绣、多彩的花袖衫、古朴大方的款式,承载着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内涵,具有很强得民族文化艺术特征。
土族人民的热情、土族人的真挚,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七彩阳光。而她们七彩的服饰就是土族儿女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您可能还喜欢:
历史悠久的壮族稻作文化
仙女节,怒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锡伯族有趣的风俗文化:发面饼与好儿媳
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葫芦箫
塔吉克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塔吉克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红色。塔吉克族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艳丽的服饰。
塔吉克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头上都有一顶库勒塔帽子,走在塔吉克族的大街上,犹如游动在美丽的高原。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走进塔吉克族看看吧。
塔吉克族妇女无论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戴一顶“库勒塔”帽。这种帽子是圆形硬壳,顶部和帽沿四周都绣有精美的图案,戴在高鼻梁、大眼睛的塔吉克族姑娘头上,犹如顶着一个花篮。有的还在帽子上蒙一块长长的红色、粉红色或是黄色头巾,走起路来随风飘动,别致而又迷人。
库勒塔帽几乎成了塔吉克族妇女的标志,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到了冬季,她们还在圆帽沿里衬些棉花或是驼绒,再增加后围保护脖子不受冻,这种叫“谢依达依”的冬帽仍然是花团锦簇,后围和帽沿的四周,都布满了花卉和图案。塔吉克族帽子的花纹图案千变万化,几乎没有哪两顶帽子的图案是雷同的。在黑色的绒布上,绣红、黄、绿和蓝色的花纹图案,颜色十分艳丽。
塔吉克族妇女喜欢穿连衣裙,年轻人则都穿红色的连衣裙。有的是纯红色,有的红布上印小白花,有的在裙摆上也绣有花,虽然裙子质地和花纹略有不同,但远看仍是一片耀眼的红色。红色被认为是青春的象征,充满了活力,身材修长的塔吉克族姑娘穿上红色的连衣裙,更加显示出蓬勃朝气和曲线美。
在红色的连衣裙上还套有黑色坎肩或是外衣,讲究在衣领、胸前、袖口等处绣花。塔吉克族妇女不仅重视胸前、领口、袖口的装饰,还爱在身后的长辫子上缀串珠、银元扣、宝石等,光彩夺目。婚后,这种新娘的装束至少要保持一个月,所以在大街上看到穿这种新娘服饰的年轻妇女,都还在蜜月中哩!
新郎的帽子上要缠红白相间的布。红色表示热烈,白色表示纯洁,红白相间,表示新人对爱情的纯洁和忠诚。新郎外穿绣花长袷袢,内穿绣花衬衣,腰间系绣花腰巾,脚登紫红色的“乔鲁克”靴,两手的无名指戴上戒指,并要系上红白相间的手帕。
新郎和新娘这种大气、富贵的装束,被塔吉克人称为“国王”和“王后”,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青睐,同时也表达了新郎、新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决心。塔吉克族服饰习俗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塔吉克族人长年生活在帕米尔高原,那里是高寒地区,没有明显的四季分界,他们的服装主要以棉、皮衣和夹衣为主。
但由于那里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独特的服饰。那些巧夺天工的绣花技艺和富有特色的民间图案,不仅点缀和美化了服饰,更表现出塔吉克族悠久的服饰文化。
您可能还会喜欢: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
风格素朴简约的仫佬族服饰文化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你对白族绕三灵文化了解多少?
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民族的禁忌都各不相同,所以禁忌最能体现出地方文化。土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甘肃省等地的自治区,依靠畜牧业为生,在古代是来自游牧的西夏人、霍尔人和蒙古人。那么,你了解土族文化吗?你知道土族人有什么禁忌吗?
土族禁忌:
1、土族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现在的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
2、土族忌讳吃驴、骡、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
3、忌讳到牲畜圈里大小便。
4、同时忌讳数主人家的牛羊,认为这会影响畜群的发展。
5、上炕就坐时忌讳坐到主人家的枕头、被子上。
6、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
7、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
8、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
9、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
10、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
11、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
12、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的一个文化象征。但我们都知道,虽然其服饰整体风格一致,但由于地区不同,又有不同的样式。这些样式共同形成了蒙古族服饰的特征,也都是蒙古族服饰的标志。那么,其标志有什么呢?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
“蒙古族服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被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据《db15/t506-2012蒙古族服饰》包括28个部分。根据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2年第6号(总第150号):
1、巴尔虎服饰
2、布里亚特服饰
3、呼伦贝尔厄鲁特服饰
4、扎赉特服饰
5、扎鲁特服饰
6、科尔沁服饰
7、奈曼服饰
8、敖汉服饰
9、阿鲁科尔沁服饰
10、巴林服饰
11、翁牛特服饰
12、喀喇沁服饰
13、克什克腾服饰
14、乌珠穆沁服饰
15、浩齐特服饰
16、阿巴嘎服饰
17、苏尼特服饰
18、察哈尔服饰
19、四子部服饰
20、达尔罕服饰
21、茂明安服饰
22、土默特服饰
23、鄂尔多斯服饰
24、乌拉特服饰
25、阿拉善和硕特服饰
26、土尔扈特服饰
27、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蒙古人服饰
28、喀尔喀服饰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方式,而方言作为语言的重要一部分,代表着地区特有的文化。我国各地有不少的方言,像北方官话、粤语、吴语、闽语、赣语、湘语、客家语等。现在我们就走进杭州文化,了解吴语的典型例子——杭州话。
吴语是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吴语区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四声八调清浊对立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音规范、以江浙民系人所作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汉民族共同语。通行于吴越江南,为吴语区文化情感之认同,为吴越文化之根基。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是江南人思维方式与文化涵养的集中体现。吴语有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和入声,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杭州话原则上指吴语杭州小片方言,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滨江三区。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杭州地区的吴语——临绍小片方言人口近400万,分布于主城区以外的各乡以及杭州下辖各市县。
杭州话因地理位置关系以苕溪小片方言为基础,中古时期受宋代官话影响,近现代则因大量移民受到了临绍小片的冲击。因此杭州话表现在声调接近苕溪小片——余杭话,用词相对于其他吴语更偏向官话,并保留了大量曾在唐宋时期极为发达,却在元代以后没落的儿缀词缀,而白读音词汇则多半来自临绍小片的萧山话和绍兴话。杭州话在文白异读中多用文读。杭州话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连读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