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张龙

在现实生活当中,民间艺术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苗家文艺在这里也体现了出来,其中以木鼓舞是最为盛名的。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那么,大家对于苗族民间的反扳木鼓舞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

不同地区,不同舞蹈都有不同的传说和典故。反排木鼓舞的传说是:“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

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反排木鼓舞是具有启。承。转。合章节,内容完整,舞蹈语汇丰富而简练,形象具有艺术性,表现热烈、豪迈。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再现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还叙述先民的由来,永不忘怀祖先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舞蹈时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犷奔放。整个舞蹈可谓;“并有馄鹏展翅之势,收存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揉攀缘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迅”,舞蹈以缓起、中渐快、尾愈紧的方式逐级发展,在最高潮结束,把气氛推到顶峰而突然告终,形成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韵味。

由于苗族反排大鼓舞的独具特色,蜚声国内外,因此凡到台江来的国外游客都要领略它的风彩,一睹为快。反排木鼓舞现在已由过去的祭祀性舞蹈变成群众娱乐性舞蹈。

您可能也喜欢:

民族文化:汉族的由来

民族文化:东乡族的起源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民间艺术舞蹈文化之板鞋舞

壮族文化的产生是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成果。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壮族戏剧大多是从山歌与杂耍发展形成的。因而形成了今天的壮剧。

壮剧除了是一种娱乐观赏节目,也是壮族人民用于祭祀祈祷的歌舞。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壮族民间艺术奇葩“壮剧起源”吧。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着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壮剧音乐主要来源于山歌、民间说唱、道场音乐等,按戏曲音乐的划分可分为腔、曲牌、唱词、乐器几个部分。壮剧表演有“女不离扇,男不离刀”之说,也有一些传统步伐、调度规则,但不拘泥于过多的程式,而是根据壮族宗教歌舞及剧目需要,不断吸收民间及汉族戏等各类表演技艺进行充实,形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壮剧是在壮族民歌、舞蹈、杂耍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据现有材料看,在清代中期,壮剧就比较成熟,有自己的剧作者,自己的剧本和戏班。由此推知,壮剧大约在清初已初具规模,到了雍正时期,它已经比较成熟了。

壮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此类唱本。清乾隆三十年,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即是北路壮剧最早的雏形。清嘉庆二十年成立半职业性的土戏班。当时土戏艺人已传了七代。

您可能还会喜欢:

汉族男娶回族女,回族为什么不能嫁汉族

民族气息极其浓郁的撒拉族舞蹈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

布朗族独特的手工技艺:竹编

对于苗族人来说,踩鼓舞既是一种舞蹈文化,也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文化,在苗族的踩鼓舞中,苗族人民的生活得以再现。

那么,在苗族文化中,苗族踩鼓舞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人民在跳踩鼓舞的时候,人们要盛装围绕在一个大鼓的周围。鼓面上面被蒙上真的牛皮,由两个苗族妇女轮流敲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周围围观的少数民族苗族同胞,自发地围成里三层、外三层的大圆圈,同时需要紧跟着原始鼓点的节奏,频频点头、跺脚,生动模仿了苗族人大麦磨粉的生活场景;

跳踩鼓舞的时候,也是未婚少女展示自己美貌的重要机会。苗族人酷爱各种沉重的银饰品,少女随着鼓声晃动着自己满头银饰品,还有脖子上上面的银项圈,充分表现了苗族妇女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并且踩鼓舞的基本舞步是走三步退两步。还要兼顾回头和转身,充分模仿了苗族劳动人民在险恶环境中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您可能也喜欢:

侗族文化的精美画卷:侗族大歌

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服饰

独具民族特色的瑶族舞蹈:长鼓舞 

独具特色的瑶族成人礼“度戒”

马氏布偶是属于母系的一种传承,是流传于北方民间的古老技艺的一种。近年来,马氏布偶第三代传人也不断的在创新,不仅仅将布偶作品绝活达到新的高度,当然,我们很多人对于吉林的一些马氏布偶并不是特别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吉林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马氏布偶艺术作品的分类

马氏布偶艺术作品按民俗可分为:鸳鸯枕:也叫交配枕,是两鍴虎头一个身子,上绣公鸡和石榴或吉祥图案。寓意男女合欢,情浓意切,白头偕老,永不分离;避邪虎:布制红底黑纹之虎。放在结婚新房炕沿上,寓意驱灾避邪;保财虎:也叫招财虎,布制黄底黑纹之虎。放在结婚新房柜前面,寓意发财保财;艾虎:布制红底黄白黑花纹之虎。放在结婚新房新郎新娘脚底下,寓意顺利繁衍后人,健壮平安。

马氏布偶的艺术特色

马氏布偶的核心艺术是缝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老虎,这主要是因为虎在民间有诸多的传说和价值。虎在中国民间是保护神,传说它可以为人们守户、震宅、驱邪、驱五毒等,出于人们的虎崇拜,如何把虎的形体和斑斓色彩用布偶艺术的方法体现出来,各地布老虎的造型各有不同,马氏布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争把自身的风格和特点融入到创作之中,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结合,特点上俗与雅相融。

马氏布偶造型多样,与民间习俗礼仪密切相连,大到布老虎、虎头帽、虎枕、香包、针扎等,件件构思别致,造型夸张,神韵十足。在创作风格上采取拟人化手法,追求神似,不求像,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一块彩布经过裁、缝制、刺绣,在缝上一个大大的“王”字,一个表情丰富、活灵活现的布老虎就诞生了。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家族兴旺、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而虎又是勇猛、健壮、威严的象征,以后自然就有了震宅虎、驱邪虎、消灾虎等。

马氏布偶艺术是用中国传统五行色系创作每一件作品。如黑色的震宅虎、红色的驱邪虎、黄色的招财虎等等,每一只都威风凛凛、灵气十足,竖起的眉毛、虬劲的虎须、威严的虎头“王”,传统的驱邪图案加身,让人看在眼里,喜爱之心情油然而生。

马氏布偶艺术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图案。如云纹、水纹、龙纹、凤纹、回纹、万字纹、如意纹等等,把这些吉祥图案溶入到每一件作品中,无不透着吉祥和如意。

马氏布偶具有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等三方面的价值,布艺造诣较深,深受人们青睐。1995年,马淑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家。她的布偶作品流传于国外13个国家,在国内30多个大城市都有其作品在流传和使用。“马氏布偶”是舒兰民间民俗文化园地一朵靓丽的奇葩,它产生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植根于黑土地,被大众所喜欢,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您可能也喜欢:

河南的“天籁之音”-西坪民歌

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间曲艺--祁阳小调

充满淳朴的重庆“泥土味”-梁山灯戏

中国民间四大名绣之一“粤绣”

板鞋舞是发源于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一种游戏,很多人来到广西旅游之后,最爱参加的的运动之一就是板鞋舞。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板鞋舞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

现如今,壮族的“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出错或者不配合其他队员,就会令全队的人输掉比赛。而“板鞋舞”则是“板鞋竞技”的升级版本,借助道具的敲打和音乐的伴奏,表演者要协调一致的展示优美舞姿。

“板鞋舞”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走动的过程中险象环生,风趣搞笑,随着乐曲的转换,壮族的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观者快乐,而舞者则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随着“板鞋舞”的广泛开展,聪明而手巧的壮族人还将板鞋舞的两只鞋板装饰起来,表演时的观赏度大大提高。亚运会期间,“板鞋舞”在北京参加了十四场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新颖独特的表演及恢谐的情趣,引得观众们开怀大笑,掌声和笑声响成一片。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民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您可能也喜欢: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

满族舞蹈的源头来自哪里?

满族的信仰和禁忌都是什么?

满族的语言起源与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