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高尔基是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现在心灵鸡汤类书籍多不胜数,而真正值得我们反复去读的书并不多,接下来我们一起和民族文化来看看,值得我们一生反复读的书籍!
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却因为一件发生在哈桑身上的悲惨的故事,阿米尔赶走了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救赎重回面目全非的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的故事,是一本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
创作背景
据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尔度过的日子就像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那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书中跟他的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努力创造新的生活。他和阿米尔一样,是一个来自于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房子很大,在那里能举行盛大的派对;他们还去帕格曼野餐。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
我们每个人成长途中都会遇到一个无条件对自己好的亲人、朋友或者爱人。因着不同利益纠缠,心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曾经的欢乐、陷入深深的矛盾、纠结与自我否定当中,而最后的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往后的人生。
作品主题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读者视线,就具有了独立客观的意义,不管作者的主观创作有没有意识到那些意义的存在,并不能否认它的客观价值。风筝是该书的灵魂,虽然只在小说的两个地方出现,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风筝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更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象征。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跳出了一般个人与社会前台背景的关系,跳出了人和社会那种互相影响的从属关系,儿子与父亲、人和祖国就像风筝那样,互相挣脱又互相纠缠,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人生而自私,我们会被伤害更会去伤害别人,心中的天平是一种道德、法律更是仁义。然而坏人未必真坏,也未必全坏,我们对别人的伤害也会让自己陷于自责、愧疚、逃避当中。这种不成熟可能会用往后的时光弥补,也可能和好,却再不能如初。
小时候就有个梦想是要绑在风筝上面,跟着风筝去翱翔天地,去和小鸟打招呼,去和白云做伙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真的蠢得跟什么似的。可是,长大后放风筝,放飞的其实是你的欢声笑语,本期民间故事告诉你风筝的故事。
春天来了,春风暖暖的唤醒万物。一群小燕子飞向天空。飞着飞着它们看见一只风筝。
“喂!你好!”小燕子向风筝打招呼。
“你好!”风筝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呀?为什么你的样子长得这么奇怪,身上还系着一根又细又长的线呢?”小燕子问。
“哦,我的名字叫风筝。是人类用纸和竹子做的,因为我自己不会飞,得让人类用线控制着,再借助风的力量才能飞起来。所以我就成这个样子了。”风筝笑着说。
“那你这是干什么去呢?”小燕子接着问。
“想知道我要干什么去吗?那好,让我先要给你讲个故事吧——你知道圣诞老人爷爷吗?他住在遥远的天空中,因为特别喜欢小朋友们,每年冬天他都会在小朋友们睡觉的时候,悄悄的把漂亮礼物放在他们的靴子里。可是几年后,圣诞老人觉得很累,更重要的是人类竟然没有一点儿感谢自己的意思。老爷爷有些生气了,于是这一年圣诞老人没有向小朋友们送礼物。人类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感觉非常不好意思,就围在一起商量——圣诞老人住的这么远,我们应该怎么向他表示感谢呢?人们整整想了三个月也没想出好办法。终于有一天,一个小朋友说,他有个办法——他叫大家用纸和竹子做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卡通人物,然后借着春风放飞到天上。圣诞老人爷爷看见了这些风筝非常喜欢,而且他知道原来人类还挂念着自己。于是这一年冬天,他又开始向小朋友们送礼物了。”
“噢,原来你是一封感谢信呀,祝你越飞越高。再见!”说完小燕子飞走了。
故事解读:小朋友们要知道,爸爸、妈妈以及你所有的长辈都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你,帮助你。你一定要记得感谢他们,不然他们也会象圣诞老人那样不高兴了。
风筝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相传发明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至海外。一般认为,风筝是在我国唐朝时期通过遣唐使流传到日本的,一开始作为工作中传递讯息的工具,直至江户时代流传到民间并流行开来。今天的日本节日要介绍的就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滨松风筝节。
在日本,放风筝是一种传统活动,人们通过放风筝,祝愿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一般认为,风筝于中国唐代时由遣唐使带回日本,也有说法认为,风筝最初于公元14世纪左右从中国传到日本。
到了江户时代,即公元17—18世纪时,日本各地兴起了放大风筝的风潮,很多风筝掉落在屋顶上酿成事故,为此,江户幕府于1655年颁布了“禁止放风筝令”,不过为了不剥夺百姓放风筝的快乐,幕府后来允许百姓在过年的时候放风筝,于是放风筝就成了孩子们过新年时的一大乐趣。
每年5月3日、4日和5日,静冈县滨松市举办的“滨松节”都会上演“放风筝比赛”,比赛在可望见远州滩的日本三大沙丘之一的“中田岛沙丘”进行,人们相互拉扯风筝,通过摩擦风筝线展开强弱之争,看看谁的风筝最坚固。5毫米粗麻线制的风筝绳纠缠在一起,利用摩擦割断对手绳线的畅快淋漓感,是比赛的魅力所在。
相传这个“滨松风筝节”的比赛起源于16世纪,人们放飞大风筝,是为了祝贺滨松城的城主喜得贵子,久而久之成为习俗,至今在滨松当地依然保留着男孩儿出生时放飞“第一支风筝”的传统。
到了夜晚,在滨松市中心区还可以看到100多台美丽的“御殿花车”,那是载有三味线和笛子乐队、饰有精美雕花的花车游行队伍。最初,花车游行是为了迎接放风筝归来的年轻人而举行的。而除了这些“滨松祭”的固定节目外,在滨松站前的多功能设施——“actcity”等处,还有更多的有趣的娱乐项目等着人们。
此外,每年的5月5日是日本民俗祝福男孩儿茁壮成长的日子,家有男孩儿的人家有悬挂“鲤鱼旗”的习惯。因为据说鲤鱼能跳过瀑布,如果男孩子也如此强健,那么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滨松市的人家特别重视这个节日,在这一天各家屋前都要立起10米高的圆木,专门悬挂“鲤鱼旗”。
而除了滨松市之外,日本其他地区也会在5月初举办放风筝活动。例如每年的5月4日和5日,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天空中就会飞起约210平方米的大风筝,这是一项叫做“相模大风筝节”的传统活动,这一活动亦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最早是从1830年开始举办的。而在埼玉县的春日部市,在每年的5月3日、4日和5日举办“放大风筝节”时,更会放飞约165平方米的大风筝,实在壮观。
对于现在我们对于风筝的认知就是用来玩的,放风筝这也是一种民间艺术,也还是有很多人都不了解放风筝的方法,导致根本就飞不上去。但是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制作风筝似乎还另有原因。那么古时候制作风筝是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着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结束语】不得不承认的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有现在的高科技,但却比我们现在的人聪明的太多。而且也懂得利用身边的东西来制作更有用的。
风筝,一直都是小孩子和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在空旷的地方,或者在海边的时候,我们总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放飞风筝,放飞风筝的时候就跟着放飞梦想一样,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定的放松。那么最早的时候,风筝是怎么来的,是谁发明的呢?让我们一起到民间艺术看看吧!
墨子(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
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
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风筝是一种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
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