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在中国大大小小一共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不乏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说起能歌善舞,我们就不得不提贵州的仡佬族。走进仡佬族文化,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先民跃动的舞蹈灵魂,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充满魅力的舞蹈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仡佬族的传统舞蹈吧。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一带。古代是在坟前进行,近代改在灵堂。舞蹈时,由3或4人分别吹笙、摇铃、摇司刀、打钱杆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
另外几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这种多人舞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复杂队列的变化。人们边唱边跳,边以足蹉地,还不时“呵嗬、呵嗬”地呼喊。《酒礼舞》在传统婚礼时跳。
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踩堂舞
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牛筋舞
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狮舞
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
猜你可能也喜欢:
云南水族传统节日盘点
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佤族乐器,佤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佤族民族习俗的禁忌与忌讳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的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穆斯林群众的重要节日,每到古尔邦节,穆斯林群众都要聚集在清真寺举行会礼,还要进行宰牲仪式,十分隆重。而在古尔邦节期间,也有许多民族风味浓郁的节日美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
你可能喜欢》》2016古尔邦节是哪天
馓子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青海维吾尔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烤馕
烤馕既是新疆各族人的主食,也是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更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食品,至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喀、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
抓饭
抓饭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做成的风味食品,也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维吾尔族人将“抓饭”称为“帕罗”,意为用蔬菜、水果和肉类做成的甜味饭。
烤包子
烤包子维吾尔语称“沙木沙”。用羊肉、羊尾油、洋葱(皮牙子)等做成馅心。再用面皮包成方形,放入馕坑烤熟即成。
油香
油香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的食品,是对油饼的一种特殊称谓。当家里来了贵宾,或给孩子过满月,过百日、割礼、结婚等,要炸油香庆贺。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吃以外,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尝,祝贺节日。宁夏回族对油香很讲究,一般在炸油香之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吃油香时,要用手顺着刀口掰着吃,忌讳一口一口咬着吃。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才能激发出炫丽的火花,促进的动力,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你对毛南族的服饰有了解吗?本期中国传统服饰为你揭秘。
男女衣服颜色喜欢蓝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蓝色,很少穿黄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缝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门。服孝男女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
毛南族对自己穿的衣服(特别是贴身衣)很珍视,叫作“本身”,汉意是“灵魂”,因此自己穿的衣服不乱丢,怕别人拿去灵魂,带来病灾。妇女忌袒胸露乳。
毛南族的手工产品“花竹帽”,最具特色,亦是他们服饰中的一个亮点。“花竹帽”制作精良,美观实用,深受大家的喜爱。帽的直径一般为70厘米,分里外两层。做一顶帽子大约需要700多根细竹篾。首先在外层面上刷漆,这样既不透光、不渗水,又结实耐用。帽的里层用黑、黄二色竹篾编成各种几何图形的花纹图案。在帽圈处用各种色彩艳丽的彩带和珠料作装饰。据说“花竹帽”能给青年男女带来爱情好运,所以已成为男女情爱的信物。
毛南族的银器饰物给妇女儿童增添了光彩,除了银手镯外,还有耳环、银项圈、银麒麟、银环、银簪、“五子登科”帽饰、银钗、银梳等。青年妇女戴上耳环,表示已出嫁或订婚了,小孩戴银锁驱邪禳灾。
毛南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形式,“双桥”鞋是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两条花边,象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象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
“云头”鞋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
走进仡佬族文化,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先民跃动的舞蹈灵魂,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充满魅力的舞蹈艺术。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下面一起来看看“踩堂舞”和“酒礼舞”吧!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一带。古代是在坟前进行,近代改在灵堂。
舞蹈时,由3或4人分别吹笙、摇铃、摇司刀、打钱杆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另外几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
这种多人舞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复杂队列的变化。人们边唱边跳,边以足蹉地,还不时“呵嗬、呵嗬”地呼喊。《酒礼舞》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酒礼舞
是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主要分类
踩堂舞
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牛筋舞
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狮舞
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
哈萨克族是公认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而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则是融合了光辉灿烂的哈萨克族文化,洋溢着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哈萨克族舞蹈都有哪些特点。
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
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和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都能在哈萨克族舞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舞蹈中的精彩动作都是由模拟群众生产劳动中的某一情节而来。例如,《擀毡舞》就是把哈萨克民间艺人擀毡工序中的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环节,用舞蹈加以体现。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等,此外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的则是忙碌而欢快的群体劳动场面。从生活中找灵感,把劳动融入舞步,这也使哈萨克族舞蹈贴近人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
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
哈萨克民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狩猎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一项传统生产活动,而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等舞蹈,惟妙惟肖地模仿出狗熊的各种动作,生动表现了哈萨克猎人们猎熊时的情景。类似的还有《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而哈萨克族舞蹈《鹰舞》,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其舞姿优美、柔和,配合独有乐器奏出的音乐,时而缓慢,时而急冲,让观舞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一只雄鹰在俯冲、在翱翔,舞蹈把鹰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这支舞虽然在大众的视野中较为陌生,但实实在在地表达了哈萨克族人对鹰的崇拜,这支舞让人们仿佛感受到,雄鹰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这些以动物为原型而创作的舞蹈,除了反映哈萨克族人狩猎生活,也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以及饱满昂扬的精神斗志。
讲述古老故事,传承民族历史
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萨克族人的内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经常有着传奇且生动的故事。例如,舞蹈《黑走马》讲述的是哈萨克民族对马的感情,历史上哈萨克人和蒙古人发生了一场战争,蒙古人打败了哈萨克族,抢走了他们的马匹,哈萨克人将对马的不舍、对战争失败的悲愤融入到舞蹈中。这些以历史故事为原型的舞蹈,常以其独特的孤独感、奔放感、凄凉感或热情感而感染到每一位观舞者。
舞蹈律动感强,风格粗犷豪迈
哈萨克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律动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游牧民族的血液在每一个哈萨克族人体内流淌,他们是很好的骑手,反映在舞蹈上就是哈萨克族舞蹈以骑马题材为多,例如主要流行在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区的舞蹈《走马舞》,这是根据上文所提的名曲《黑走马》创作的舞蹈。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此类舞蹈乐曲简洁欢快、节奏明显、跳动幅度较大,旋律悦耳动听。
结束语:哈萨克族舞蹈来源于哈萨克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生活,热情豪爽、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民又以高超的智慧对它进行发展,如今,哈萨克族舞蹈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所蕴含的哈萨克民族风情更是引人入胜,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