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摩尼教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可要是说起明教却是非常了解的,金庸小说笔下的明教就是摩尼教,中原地区的摩尼教便被称为中原明教。那么你知道摩尼教的特点是什么吗?接下来跟小编去摩尼教文化了解一下吧。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mani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
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比如戒肉、戒酒、戒贪嗔痴,戒律也是为了信仰自由的教徒们能够摒弃一些不应该的事。摩尼教也有自己的戒律。那么摩尼教文化中,都有什么戒律呢?在戒律的基础上,摩尼教的七戒三封又是什么呢?
摩尼教创立于公元3世纪的波斯,因其创始人的名称而得名。摩尼教是在袄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的思想和组织形式形成的,以二宗三际为根本教义。
摩尼教的基本教义是光明、善良和黑暗、邪恶对立的理论。其理论认为,在对立斗争的过程中,光明和黑暗混杂在一起,黑暗经常打败光明,并占据一部分光明,使之成为黑暗与光明的混合物。为了能把被黑暗占据的那部分光明拯救出来,光明之神必须与黑暗进行一次新的对立斗争,最终黑暗被打败了。但是黑暗为了阻止光明被拯救出来,唤醒了人类的欲望。
人类的每一次繁衍,都使那些存在于每个人身体之中的光明因素不断减少。为此,摩尼教制订了严格的教规,摩尼教的基本戒律有十条:禁止偶像崇拜、撒谎、贪欲、杀人、通奸、偷盗、作假证、怀疑或背叛教义、渎职。
僧侣在十戒的基础上还要遵守另外七条戒律和三封。七戒是:禁止贪恋女色和财物、禁止吃肉、禁止喝酒、禁止结婚、禁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水和火、禁止使用任何巫术、禁止弄虚作假。
三封是“封嘴”、“封手”、“封胸”。对嘴的“封闭”是禁止发表和教义相悖的言论,以及禁止使用不合戒规的食物,对手的“封闭”是禁止接触手和火,否则将会使生物体中所保存的光明因素受到伤害,对胸的“封闭”是禁止一切感官上的享乐思想的存在,特别是性欲的享乐,以及弄虚作假和其他相似的罪恶想法。
你可能会喜欢:
浅析基督教起源于哪个国家
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是谁?
揭秘伊斯兰教斋月的由来与意义
盘点道教不吃什么东西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教义是指一种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道理思想。摩尼教之前也叫明教,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曾经也为如今的社会发展做过很大的贡献。那么摩尼教文化中,一起来了解这个曾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摩尼教吧。
摩尼教,又作牟尼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底主义色彩的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摩尼声称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教对粟特影响很大,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摩尼教在唐朝传入了中国,明教一词特指本土化的摩尼教。
摩尼教的根本教义,为二宗三际。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从教义来看,摩尼教具有强烈的末劫思想与拯救世人的思想,这些对于日后与中国民间宗教融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未有天地之时,只有善恶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国,最高神被称为伟大之父(汉文摩尼经称大慈父、明尊),他有感觉、推理、思维、想象和意志等五大荣耀(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仁爱、信仰、忠实、慈善和智慧等五种精神品质(怜悯、诚信、具足、忍辱、智慧等五施)。他与光明、威力、智慧是四位一体(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在他的四面住着十二个神,每面三个(十二常住宝光王)。恶宗被称为黑暗之王(魔王),住在黑暗王国里。
初际之末,黑暗之王上窥光明王国,五大荣耀为之战栗。伟大之父不欲五大荣耀出战黑暗之王,遂召唤出生命之母(善母佛),生命之母又召唤出初人(先意佛),初人召唤出他的五个儿子(五明佛:清净气、妙风、明力、妙水、妙火)作为自己的甲胄,去驱逐黑暗。但是初人被打败,五明子被五类魔所吞噬。当初人苏醒过来后,向伟大之父呼救七次,于是伟大之父第二次召唤,先唤出光明之友(乐明佛),光明之友唤出大般(造相佛);大般(即建筑之神)唤出活灵(净风佛)。活灵唤出他的五个儿子:光辉卫士(持世明使)、尊贵之王(十天大王)、阿大姆斯(降魔胜使)、荣耀之王(催光明使)和持地者(地藏明使)。他们一起来到黑暗王国,活灵呼唤初人,初人作了回答。这一呼一应产生了两个神,一为呼神(说听),一为应神(唤应),分别成为活灵及初人的第六子。“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入於暗坑无明境界”,救出先意。但是,“五类魔黏五明身,如蝇著蜜,如鸟被li,如鱼吞钩。”五明子无从得救。
从此教义的中心就是如何救出被五类魔吞噬的五明子。这就必须建立宇宙。“净风明使以五类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医疗药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狱。”这个世界由活灵五子管理。活灵又净化那些被吞噬的光明,造成日月星辰。然后,生命之母、初人和活灵向伟大之父祈祷,伟大之父进行了第三次召唤,召唤出第三使(日光佛),第三使召唤出十二童女(twelve virgins,汉文摩尼经称电光佛)。第三使“或现童男微妙相,癫发五种雌魔类”,十二童女则“或现童女端严身,狂乱五种雄魔类”,使五类魔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射泄出来,掉地上变成各种动植物。植物比动物包含更多的光明分子。
净风造成世界作为囚禁暗魔的牢狱,“于是贪魔见斯事已,於其毒心重兴恶计,即令路yi(叙利亚文ashqalun)及业罗泱(namrael)以像净风及善母等,於中变化,造立人身,禁囚明性,放(=仿)大世界。如是毒恶贪欲肉身,虽复微小,一一皆放(=仿)天地世界。……喻若金师,摸(=模)白象形,写指环内,於其象身,无有增减。人类世界,亦复如是。……其五明身,既被如是苦切禁缚,废忘本性,如狂如醉。”
贪魔造立的人身,就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亚当根本不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是光明分子,原来属于光明王国。当五个天使看到这种情况时,就要求生命之母、初人和活灵派神去解救亚当。他们遂派光明耶苏(汉文摩尼经称光明夷数或夷数佛)去启示亚当。光明耶苏向亚当显现在天之父、亚当自己的本性及其被囚禁在肉体之中的痛苦,并让亚当尝了生命之树(常荣树),学得了神秘的灵知——诺斯(gnosis)。人类只有掌握诺斯才能得救,这是诺斯替派共有的主要思想,摩尼教也不例外。
光明耶苏拯救亚当,实际上是以后历代明使拯救人类的蓝本。因此,光明耶苏在摩尼教诸神中具有特殊地位,献给他的诗篇特别多,《赞夷数文》歌颂他“自是明尊怜悯子,复是明性能救父,自是诸佛最上兄,复是智慧慈悲母”。亚当虽然获得了诺斯,但是仍然受了夏娃的诱惑,生了第一个孩子塞特(seth)。因为亚当比夏娃身上有更多的光明分子,塞特被魔鬼视为异类,幸得诸神保佑和亚当抚育,得以长大成人和行善终生。人类便是塞特的后裔。
为了拯救一代又一代人类中义人的灵魂,“又复净风造二明船(即日月),於生死海运渡善子,达於本界,令光明性究竟安乐。”义人的灵魂是通过光耀柱从月亮转到太阳,再进入新乐园的。光耀柱既是神(汉文摩尼经借用佛教术语,称卢舍那佛),又是灵魂到达日月宫殿,以至最后回归涅pan常明世界所要经过的境界(汉文摩尼经称卢舍那境界)。怨魔贪主见净风造了二明船,“生嗔gou心,即造二雌雄等形,以放(仿)日月二大明船,惑乱明性,令升暗船,送入地狱,轮回五趣,备受诸苦,卒难解脱。”伟大之父从魔王控制下解救明性的斗争仍未获胜,需要另一位神帮助人类得到解脱。
“若有明使,出兴於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犹如国王破怨敌国,自於其中妆饰台殿,安置宝座,平断一切善恶人民,其惠(慧)明使,亦复如是。”慧明使又称慧明佛,即大诺斯(great nous),他是光明耶苏召唤出来的,是一切使者之父,一切教会之首。慧明使在人间的化身先是犹太教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人类始祖亚当的一些后裔:塞特、挪亚(noah)、亚伯拉罕(abraham)、闪(shem)、以挪士(enosh)、以诺(enoch);然后是真正宗教的创立者:佛陀、琐罗亚斯德、弥赛亚耶苏。慧明使最后的、最完美的化身就是摩尼。《摩尼教残经》歌颂明使:“三界独尊,普是众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导师,亦是含灵大医疗主,……亦是上天包罗一切,亦是实地能生实果,……亦是死中与常命者,亦是众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诸牢固狱解脱明门。”这既是对慧明使的,也是对摩尼的颂词。
当摩尼教获得大部分人类的信奉之后,光明分子的解脱几近完成。这时光明耶苏会第二次降临,称为智慧世界之神(汉文摩尼经译称具智法王),他将建立法庭,自任审判者(汉文摩尼经称平等王),把正义者和邪恶者分开。之后,支撑世界的光耀柱和活灵诸子将离开,天地随之崩溃,爆发出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将持续1468年。生命之思(thought of life,即汉文摩尼经中的“唤应警觉声”)将以最后的相貌(the laststatue,即汉文摩尼经中的“本相貌”)出现,收集一切遗留的光明分子,上升到新乐园。黑暗魔王及其他恶魔将被囚禁,新乐园将重新并入光明王国,这就是后际。
光明与黑暗对立的二元论、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论、最后的大战等教义,渊源可能是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最高神伟大之父,已经高度抽象,不像犹太教的上帝干涉人间事务。旧约中创造世界的耶和华的角色在摩尼教中降低为由净风来扮演,净风在摩尼教科普特文史料中就被称为造物主。基督教中的耶苏形象在摩尼教中变得多元化了,主要表现为大神光明耶苏和光明使者弥赛亚耶苏,摩尼以耶苏的使徒自居。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犹太教——基督教的重大影响。
你可能会喜欢:
浅述婆罗门教与佛教的不同点
浅述琐罗亚斯德教的基本教义
解读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关系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为什么教?
摩尼教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在其所传播之处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摩尼教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广阔地区。在唐代中国,也曾广为传播,并影响到唐以后的多次农民运动。在摩尼教文化中,它在中国是如何被广为传播的呢?
中国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牟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状态,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上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一般的江湖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多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皇帝,便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在武侠小说中,由于金庸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使明教蜚声一时,成为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个典型。
你可能会喜欢:
解读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关系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为什么教?
东巴教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祈寿
探究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谁
“宋代之吃菜事魔或明教经中西学人考定为摩尼教,诚不可易。”唐长孺在《白衣天子试释》一文中说。摩尼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对当时的明清邪教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么在摩尼教文化中,跟小编一起来看下摩尼教的传播与发展吧。
摩尼教(manichaeism)的创始人是摩尼(mani,216年——约274年)。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3—15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
在汉文史籍里,摩尼教又叫牟尼教(根据译音),也叫“明教”、“明尊教”(根据信仰内容),唐时传入中国,并曾两度被允准公开传播。唐武宗灭佛,累及摩尼教,摩尼教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摩尼教的顽强生存能力及其转变为地下组织的过程与其独特的教义有着密切关系。
按照摩尼教的说法,中际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暗既侵明”开始,到形成天地,创造人类,一直到世界彻底毁灭为止。然后,便进入了“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的后际。后际的情景,似乎是向初际的复归,所不同的是,到了那时,黑暗将受到永久的禁锢,再也不能侵犯光明王国了。光明则大放光明,永恒不灭。摩尼教的二宗三际说,对处于黑暗统治下渴求光明的民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尽管摩尼教在数百上千年的流传中,不断遭到各国统治者的禁止、镇压,被东西方各正统宗教斥为异端邪说,终究未能阻止其流传。
可是,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佛、道二教交相攻讦,唐玄宗也认为“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开元二十年(732)七月下令禁断摩尼教,不过还网开一面,居住中土的胡人“不须科罪”。
安史之乱为摩尼教在中土的命运带来了戏剧性的转折。安史之乱末期,叛军史朝义诱回鹘牟羽可汗(一作登里可汗)进攻长安,唐遣使抚慰劝说,牟羽可汗遂支持唐军东击史朝义,克洛阳。牟羽可汗于次年带睿息等四摩尼僧回到回鹘,辩论三日夜,可汗折服,并虔诚地皈依了摩尼教。在可汗的大力倡导下,回鹘由萨满教改宗摩尼教,确立了摩尼教在回鹘的国教地位。
当时,回鹘国力强盛,援唐平叛。相比之下,唐王朝却每况愈下,内外交困,不得不倚重回鹘,甚至实行和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摩尼教凭仗回鹘支持,重新获得了在中土公开传教设寺的许可。大历三年(768),皇帝发布敕令,允许回鹘摩尼师在长安设置寺院,并赐额“大云光明之寺”。接着,大历六年,又从回鹘所请,在东南及中原各地建大云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唐朝乘机攻回鹘,并改变对摩尼教的优容态度,会昌三年(843),唐政府开始对摩尼教下手,没收其寺院庄宅,焚烧其书籍图画,废寺入官,流放其僧侣,甚至“令杀天下摩尼师”,死者大半。会昌五年武宗禁佛,同时禁止各种外来宗教,摩尼教正式被禁。
在一百来年的时间里,摩尼教迅速传播,不能不对唐代社会的社会、宗教及文化思想产生影响。在遭到禁断后,又对下层社会的反抗产生了影响。距摩尼教遭禁不过一百年,后梁贞明六年(920),发生母乙之乱(史称“末尼党类”),另从宋代陆游所撰《条对状》所述江淮地区各类邪教的分布情况来看,很容易发现摩尼教的踪迹(详下)。
摩尼教之“吃菜”,即奉斋之意。摩尼教在秘密状态下流传,也保持了“不事荤酒”的特征。从五代以后,外人将摩尼教奉斋之举视为“吃菜”,供奉摩尼之像称为“事魔”,合称为“吃菜事魔”。有的更直指为邪教:“吃菜事魔,即今人所谓邪教也。”
摩尼教的秘密流传,与北宋末年江浙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呼应,引发了震动两浙的方腊起义等造反事件。元末农民起义一般认为系白莲教领导,但明教的影响显然不能忽视。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着一首谶语性歌谣:“天遣魔兵杀不平,世上能有几人平;待看日月双平照,杀尽不平方太平。”歌中的“魔兵”、“日月”,暗指“摩”、“明”二字,与前述母乙之党奉摩尼之像为“魔王”同出一理,折射出明教的信仰与起义军的反抗目标。
明初朱元璋曾下诏并立法禁止包括明教在内的各种异端信仰,但摩尼教的影响,或许就象黑暗世界的影子,处处体现在明清秘密教门及邪教的身上,例如,宋元时期,明教活动于江浙闽赣,而南宋时期出现的白莲宗也是以这一带为活动区域的;因其活动内容,一个被称为“吃菜事魔”,一个被视为“白莲菜”。两者的互相影响以至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再如,明中叶以后,南传罗教几乎在相同的地点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成为浙、闽、赣等省的主要民间教派,而摩尼教的历史传统和生命力依然在罗教各支派中发挥影响,甚至后来人们一般把江南罗教诸支派都称为斋教或老官斋教。
你可能会喜欢:
伊斯兰教创立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吗?
基督教主要禁忌有哪些?
什么是箓?符与箓有何区别?
揭秘: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