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人非常看重葬礼,传统葬礼十分繁琐复杂。到现代,丧葬礼仪已经简化了,但毕竟是葬礼,这件事还是很庄严的,不可马虎。那么,在中国礼仪文化中,丧葬礼仪是怎样的呢?不妨接着往下看吧。
1、通知亲友。如果死者家属有人不在时,在场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属。并通知一到二位能干的、与死者关系亲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属及亲密朋友应以电话通知近亲戚,即使他们住地远,也应以电话予以通知,但如果打电话花费太贵时,朋友及较远远亲则可以用电报予以通知。
2、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书应由负责照料死者的医生填写。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时因某种原因没有医生在场时,则应由公医检验,确定死亡原因,填写死亡证明书。这种手续必须立即完成,因为其他一切事项均需等死亡证明书完成签证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3、发布讣告。讣告是死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亲友或有关单位报丧时使用的通知或文书。讣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职衔、死亡时间、直系亲属名字、殡葬时间及地点等。
4、陪葬衣物。负责安排丧葬的人,应在死者家属协助下,将死者陪葬的衣服准备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装无严格的规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欢的服装,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场合穿用的服装。年轻女子死亡时多穿白色服装,小孩子则着学生装。结婚戒指一般都给死者带着下葬,而其他首饰都取下。现在大家都习惯在殡仪馆举行吊唁仪式、开追悼会。死者的家属也常常在这里接见前来吊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参加吊唁和追悼会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殡仪馆。死者家属可请一人专门负责花圈有关事宜,并记录送花圈的人名和单位,以便日后表示谢意。如果讣告已写明有“恳辞花圈”时,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赠送鲜花给失去亲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义。丧事过后若能经常性地赠送一些鲜花,会使失去亲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吊唁。现代丧事吊唁仪式大多都在殡仪馆举行。死者家属也在殡仪馆接见前往吊唁的亲友,这样的话,主持丧事的人应在发布讣告时把家属到达殡仪馆接受亲友前往吊唁慰问的时间予以公布。其他时间,人们想前往吊唁,但又觉得自己与丧家的关系不够密切而不便打扰时,则到殡仪馆会客间,在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上签名后离开即可。
7、追悼会及其仪式。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单位或民众家庭,人死了,开追悼会来寄托哀思,是现在人们常用的应当提倡的一种新式丧礼。开追悼会既是悼念死者,也体现了社会文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8、遗体告别仪式。近年来,除了那些极有成就的名人学者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9、送葬。死者所有的家属得知殡葬时间,应即行参加送葬,如果讣闻写明为“家奠”时,则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属另有通知请求他们参加送葬。若讣告写有殡葬时间,地点时,可认为是正式邀请参加送葬。是否愿意参加,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与死者家属为密友,不参加送葬,就会被认为是无情无义了。
10、骨灰安放仪式。安放骨灰盒的礼仪,一般在墓地进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盖顶。封穴毕,在墓碑前的亲属献上花圈、鲜果,并行礼致哀。
11、服孝。我国传统的丧服礼制比较复杂,讲究“穿白带孝”,不同的亲友穿不同的丧服,持服期也不等。现在丧礼、丧服大大简化,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地设法节哀,并避免让自己悲愁心情影响别人。而穿孝服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过去。况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碍着穿着者过正常的生活。
在中国丧葬产业是很发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而一些奇特的丧葬文化却是别有内涵,苗族的丧葬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怎样去了解呢?本期苗族文化为你解析。
苗族的丧葬,分天殇、凶死、产死、善终、寿终等,而葬法不同。
夭殇:未成年而死者,谓之夭殇。凡夭殇均不办丧仪式,也不能从门抬出。七岁以下夭折的,用稻草包裹着埋葬,七岁以上的装在用木板钉成的棺埋葬。
产死,也叫凶死。对此类死者,居四大寨苗族,要给死者缠红色腰带和脚帕。葬后,在坟边放一只鸭子。脚、腰缠红的可以在浅处捞到鱼虾,鸭子在水里可以帮其捞鱼虾还债。
苗族老人的寿终丧事自始至终均由苗族巫师(苗语称“褒谋”)来主持。老人一去世,即鸣炮一至三响通知族人,鸣炮俗称:“送终”。
出殡时,吹唢呐领先,用木棒打山开路,后是棺材。亡人之儿、媳、女等亲友哭泣在后。过桥,孝子跪地,表示背负老人过河,途中不丢买路钱。即请魔公择期“做客”,亲戚朋友前来吊丧,一般停尸于家中三至九天不等。出殡前一天“做客”,要砍马,若死者系女性,马由外家砍,系男性则由其姐家或妹家砍。
各路吊客都差不多到齐后,即举行砍马仪式。先鸣枪放炮,一名孝子找着标枪,哭着牵一匹无鞍马上前,马后是找标枪的举祭幛的孝子,妇女手持一把糯谷送行。寨中男女老少及各路吊客,吹着唢呐,鸣放枪炮,浩浩荡荡地走向砍马场。场上栽一桩,桩上放有活动环,将马拴于其上,所有孝子跪于砍马场的一面,手端一碗酒举行祭奠仪式。祭毕,唢呐吹奏砍马乐,魔公及长老念咒“砍马词”,念毕,围马场转走三圈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砍马的吊客,须由孝子跪着请来,若吊客系舅家,则要多次请才来到砍马场。
这路砍马吊客提着两把马刀,吹着唢呐,围马场转三圈。两名砍马人手持马刀,先向马作揖,孝家两各持一壶酒,直向砍马手嘴里灌,砍马手不能用手托壶,酒后,砍马手双手握着刀把,轻轻向马砍去,表示敬意,接着便论着着使劲地砍。据说跑在前的多有吉祥,因而均互不相让。砍马结束后,即请孝家长者二十来人去喝“和气酒”。至黄昏后,就给死者“开路”。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吗
浅述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起源与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丧葬习俗是极端复杂繁琐的,因为这是送别死者的最后仪式,所以古人也尤为重视。民国之后,全国刮起了社会新风气,旧的封建传统全部被推翻摒弃,许多仪式也变得更加简单而具有意义。那么,山东文化中,丧葬习俗如何呢?
丧葬过程可分为:备丧、初丧、灵奠。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俗称“穿衣裳”,2、俗称“光着身子走了”,3、移床谓之“叫魂”,4、俗称“倒头饭”;灵奠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
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老龄化时代,大多数的老人都能活到八九十岁,大多数晚辈也都是希望长辈能够健康得度过晚年,无论是多久的时光都会遇到结束的时候。本期小编带你去洛阳文化了解一下洛阳丧葬习俗。
浴尸更衣:这是老人断气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浴尸是为死者擦洗、梳发、整容,目的是让死者整洁地走。早在周代即已成俗,延至今日。古代因死者的地位财力不同,浴尸之水和浴尸之人有所不同。有地位的人用“潘水”,由别人代孝子浴尸、梳洗;一般人家则用河水或井水,由孝子亲自浴洗。从西周到明清,都是将浴尸所用的水、巾、栉埋于院内所挖的小坎之中。
更衣也叫穿寿衣。周代在穿寿衣前,要先让人拿死者的衣服登上房屋,面向北方,招呼死者的名字,男呼名,女呼字,连呼三次,谓之“招魂”。招魂后,死者若不能复生,就赶紧穿寿衣,穿的件数由丧家财力地位而定。但上衣必须是左衽式,决不能缝缀扣子。然后在死者的耳中塞棉花,叫设瑱。脸上盖黑布做的幎目,叫“覆面”。手中握用布缝制的袋囊,叫“握手”。最后用布做的“冒囊”将尸体套住,再盖上衾被。一切穿置完毕后,移尸堂上。摆上祭物,候人吊唁。
这种为死者穿寿衣、裹尸、设尸床的习俗,到唐代已成定规,历经宋、元、明、清直到如今。民国以后,在洛阳农村,老人断气后,移尸于主庭的“草铺”上。“草铺”也叫停尸板,是用一扇门板或苇箔凳成,在门板上竖铺同死者年龄一样数目的干谷草,俗称“迎身草”,再覆盖上旧而净的床单。
草铺是为死者更衣、整装、护魂、亮尸之所用。寿衣的件数虽然依财力而定,但必须按照死者配偶已亡故者穿双数,否则穿单数的惯例。寿衣中,男子须有袍和褂,女子必有衣和裙,所有衣裙都不准缀扣。衣料要求用丝绸,忌用缎子、皮衣。特别是贴身内衣要用棉绸,因其耐腐性强,被称为“包骨衫”。
女衣中必须有一件红衫或一层红衣里,俗信五殿阎君怕见红,见红即被冲散。寿枕上要绣莲花,以保佑下代连生贵子,或以装有谷糠的红色三角袋代替枕头,因形似雄鸡,俗称“叫鸣鸡”,祈求名声高扬,吉祥康宁。
男子穿靴戴帽、女子穿鞋包头,冠带齐毕,扩襟仰卧。面盖白纸,以掩脱形;胸置明镜,以示心怀。死者两手不能空着,一手要执用谷草秆栓上麻批儿所制的“打狗鞭”,一手要握一串用生面捏成的“打狗饼”,以提防冥路上被恶狗咬伤,有似古之“握手”。双脚用麻绳捆在一起,以防所谓“猫惊尸”。
此后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必须将死者临终时所穿贴身内衣覆盖在尸体之上,这意味着真魂所在,待后焚,以便真魂归天;二是死者胯下必须夹置棉套一团,以免内脏腐水和粪便污染寿裤。民间认为如有疏忽,会导致下辈子孙出贱类。一切安排妥当后,女眷们轮流用芭蕉扇煽尸,以降温防腐。
在草铺前地上翻放铁鏊子一个,供祭奠者点燃锡箔冥钞之用,并积其灰烬以备过后倾入“老盆”,意为死者积蓄路费银钱。放有清水浸泡的生水饺一碗,象征旅途食品。草铺的前下方放有三只粗碗,一个盛清水,上置两根十字交叉的点燃着的神香,以示冥间之路四通八达;一个盛满黄土,内插神香十炷,以示前进方向;一个装以香油,内设灯捻儿,以为“指路灯”,也叫“长明灯”,全是为死者开扩阴路的。还要放一瓦盆,俗称“老盆”,以用于孝子每顿饭时向内添饭。
以上各物准备好后,孝子偕孝眷手拿死者遗衫,送到门口放入纸轿内,然后焚烧纸轿,以“送亡魂归天”,这叫“烧倒头纸”。在嵩县、伊川县等地烧的不是纸轿,而是纸马。
烧倒头纸后,孝眷返回停尸板一侧,在铺有谷草的地上坐下,昼夜不离,直到起灵为止,这叫“坐草守灵”,意在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在这期间,若有人前来吊唁,孝眷们须痛哭。
人的一生无论有多辉煌,过程经历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最终都躲不过死神的召唤,这是生命的循环,没有人可以躲避。人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今天就要透过武汉文化了解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
1、武汉丧事风俗:老年人走的时候要有子女在旁,才方便说下最后遗嘱之类的话。
2、布置灵堂,灵堂设在堂屋中,灵堂前壁上布置个“奠”字,“奠”字下面是供桌,供桌上面放鱼、肉、馒头水果之类的。
3、灵床,用长木板架在两个板登上,木板上铺张送灵布,灵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