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刘悦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夏季西湖荷花盛放的美景,也体现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而在我国江南民间,也有一个关于荷花的民俗节日——观荷节,现在就通过传统节日来了解。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江南水乡汉族的传统节日——观荷节。民间传说这一天是荷花的生日。每逢这一天,水乡人家男女老少换上新衣,坐上洗刷一新的小船,摇进荷泽莲池,观赏一望无际的荷花。

荷花,古称芙粟,或称水芙蓉,俗称莲花或荷花。荷花盛放于夏秋少花的季节,因生水中而独具风韵。古人认为“荷生池泽中最秀”,这是古人对荷花的准确评价。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叶圆而浓绿,花艳而有幽香,观赏价值极高。从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起,一直可以欣赏到夏末。

观荷节品味莲制美食:荷花一身都是宝

古人在观荷节这天除了观赏荷花,还有品尝莲制佳肴的习俗。荷花一身都是宝,它的花、果、叶、根都是制作美味的佳品。因而古人的这一天,是荷香盈齿、莲撰争奇的日子。

早在唐朝,人们就有在观荷节吃“绿荷包饭”的习俗。柳宗元在《柳州桐民》诗中说:“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着裹盐归桐客,绿荷包饭趁墟人。”诗中的绿荷包饭就是现今广州和福州的名食“荷包饭”。

据记载,荷包饭的制作方法是:“东莞以香梗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饭。”荷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人们除了将其用做荷包饭外,还用来制做荷叶粉蒸肉、香荷粥等。

莲花也是制作食品的好原料。宋朝人喜欢将莲花花瓣捣烂掺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莲糕食用,明清时则时兴用莲花花瓣酿制荷花酒,慈禧太后还把白莲花制成的酒赏赐给亲信大臣,称为“玉液琼浆”。

莲子自古是制作食物的佳品,宋朝的玉井饭和元朝的莲子粥,都是以莲子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古典美食。至今人们仍然十分喜欢莲子制成的各种食物。藕是人们食用的最主要部分,其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典型的有冰搪雪藕、江米藕、炸藕盒等。将藕晒干研成粉末就是藕粉,这也是人们常吃的美味。

寡妇年,又名滑头年。民俗专家表示,“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是荒唐的,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社会上流传的“寡妇年”,是指整个农历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那么,来看看中国民俗解说:寡妇年是两头都没春吗?

无春年寡妇年

“无春年”(寡妇年)、“双春年”的产生,其实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

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算做365.24天。一年12个月。根据阳历的日期,可以明显看出一年中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泱泱华夏五千年,不知形成了多少传统习俗和民俗节日,又不知有多少在历史的流变之中逐渐衰败,而在数千年漫长光阴中不断发展演变,如今依然为人们所纪念、庆祝的那些节日,本身就刻满了时光的痕迹,令人肃然起敬。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烧(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一个表现。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有说法认为,“寒衣节”即由此而来。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认为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农历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但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可加以引导,如可以考虑在社区组织集体祭祀活动,以汉族民间表演、上香行礼等方式来慢慢引导传统改变,“移风易俗不宜靠强硬取缔实现”。

在中国民俗里的众多吉祥物,有几种是专门来提升财运的,介绍给大家:

中国民俗旺财吉祥物

貔貅:貔貅(读音:皮休)与麒麟、龙都是存在于传说中的神兽,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 适当位置放置貔貅,可收旺财之效。相传貔貅为讨主人开心,会咬过路人的钱,故有言此乃招财之物,因此是民间最常用、最有效的催财物品。如果是挂在脖子上的,一定不要让人看见。如果是家里的摆设,一定要让它的嘴冲着窗口,或门口,这样才能帮你招财。

金蟾:它是拥有三只脚,与其他四条脚的蟾蜍不同,它是会吐钱,传说它本是妖精,后被刘海仙人收服,改邪归正,四处帮贫人,吐钱给人们,所以后来被人们当作旺财瑞兽。据说金蟾喜居宝地,凡是有三只脚的蟾居住的地方,地下都有宝物。这就是风水上用蟾的道理。在家里摆放金蟾最主要的是把它的嘴朝向自己,这样才可以把财吐给自己。

金鱼,锦鲤:它取义于“年年有余”,常见的有“九鱼图”即图中画上九尾“锦鲤”或“金鱼”。“鱼”自古就被视作吉祥之物,皆因取其“鱼”与“余”同音,俗语说“年年有余”,“九”则有长长久久之意,有时室内装饰放一对鱼,也是年年有余的含义。

招财猪:民间常的肥壮当作是财富的象征,所以有些地方在室内或店内放个招财猪,也当作是招财纳富的含义。

财神:财神分为文财神与武财神,赵公明,关帝被看作武财神,文昌帝君是文财神,武招神为关公之类,应对门外,文招神为财神爷之类应该对门内摆放。官场竞争要有文财神做后盾,商场竞争要以武财神作靠山。

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思想得到大部分人民的认可,道教的宗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影响着中国的民俗和传统文化。道教的文化和中国的民俗也是息息相关,下面由小编带大家了解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之间的关联,一起来看看吧。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