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传统已经在中华民族流传了许多年了,除夕也就是农历中一年最后一天,那么关于除夕夜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已经听过了,对于这个热闹的夜晚而言,它这个“除”字都有蕴含着什么意思呢?本期的老黄历就一起来看看吧。
代表光阴逝去的意思
“除”字最初指宫殿的台阶。《史记》里的“赵王扫除自迎”,是说赵王亲自清扫宫殿台阶迎接客人,后来,“除”也泛称普通人家的台阶,《朱子家训》有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其中“庭除”的“庭”指厅堂台阶前的平地,“除”即台阶,“庭除”意为“庭院”。这句话训示家人,天刚亮就得起来,洒水清扫院子。
人们沿着“除”(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弃旧迎新”过程。由此,“除”渐渐萌生“除去”的意思,成语“兴利除弊”中的“除”就表“除去”。由“除去”,又引申出“光阴过去”之义。宋代王安石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一岁除”意为“一年光阴过去”。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因为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除夕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而且中国年已经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一种节日,所以说农历新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而除夕夜就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关于除夕的故事,你听过多少呢?本期的老黄历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一: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故事二:贴春联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故事三: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受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退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除夕同样如此。在我们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都有一些关于除夕的传统习俗以及除夕的一些禁忌。对于春节这样的一个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需要提前先知道一下除夕的禁忌。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夕禁忌吧!
除夕夜传统禁忌
俗称“年三十”、“除夕”、是上一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夜守岁。忌过早的睡觉。
开口说吉祥话,忌说脏话。
除夕夜不能大小便,见到阳光后再大小便。
忌打碎器物。
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不能留湿衣服过年!
忌遇殡丧,遇之以为不吉,象征来年大灾祸临头。
禁忌一:“大年三十晚上忌人”。三十晚上,普通人家都要“大团圆”,出远门的亲人也要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回来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这顿晚餐在南方叫“年夜饭”,北方人食面,就吃饺子,民谣说:“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三十晚上,一家团圆,外面扬风飘雪,屋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玻璃窗擦得干干净净,水珠还从玻璃上面往下滚。时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家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为了保证自家人欢乐的大餐,一般不愿外人突然闯入,无论外人来说话、串门以至讨债,都一样会起着干扰一个家庭内部欢乐的团圆,所以除夕之夜,对“家鞑子”之外的人都一律拒绝。
禁忌二:“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灯”。“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灯,看娘家灯会死娘家人”,这一条够厉害的,但“师出有名”。因为旧社会是以男性为主的;出嫁的女儿往往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为“人妇”的女子(尤其是有钱有势出身的)尽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持大团圆了。为了保证婆婆家一家团聚,所以传衍了这一条民俗,目的是好的,形式是“莫须有”的。既无法律规定,又不见经传,却起了凝聚与和谐的作用。
禁忌三:“正月不剃头”。老天津,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禁忌四:“不许摔坏东西”。年下不许摔坏东西,摔了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是一种心理暗示、没别的意思。
您可能也喜欢:
除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义?
除夕守岁的来历及习惯
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
中国各地除夕吃什么?
小时候,每到除夕之夜,大人们总会早早的准备好团圆的年夜饭,然后一家人和和乐乐一起吃团圆饭。那么除夕的“除”字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就由老黄历来为大家解说,一起来看看吧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也泛称普通人家的台阶人们沿着“除”(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弃旧迎新”过程。由此,“除”渐渐萌生“除去”的意思,成语“兴利除弊”中的“除”就表“除去”。由“除去”,又引申出“光阴过去”之义。宋代王安石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一岁除”意为“一年光阴过去”。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热闹又喧嚣,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关于除夕的传说由来已久,且除夕夜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于是关于除夕夜的美丽诗词,从古至今留下来了不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除夕传统,在中华文化里已经非常根深蒂固,今天的老黄历,就让小编为大家盘点下有关除夕的诗词吧。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二首
唐·姚合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夜
唐·卢仝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
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除夜
唐·元稹
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
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
除夜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寄微之
唐·白居易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