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书

仫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聚族而居的族群,在一个村子里居住的人们一般都是一个姓氏,而他们的房屋都是户户相连的,这是仫佬族独有的民居特色。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例如谢村居民,虽全姓谢,但远祖却是三个人(民间俗称三大户),因而,三大户的子孙将该村分为上、中、下三段,界限分明。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平坝。仫佬族的村落多为背靠石山,面临田垌,村后的石山大都封山育林,村边有一些古树,点缀着乡村的风景。仫佬族的每个村落以每村60户以上的居多,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多在三、五里以内。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每村都筑有高两层楼的炮楼,这些围墙和闸门如今仍可看到遗痕。

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火砖砌基,泥砖砌墙,栋梁、桁椽等都用木料制作,屋顶盖瓦片。屋内有楼一层,但不住人,作为谷仓或杂物房,人大多居于地面。房屋的建筑形式多为一排三间,正屋的正面大都留有天井;房屋地基如果宽敞的,还有一座一排一至三间的下座(即下屋)。

在罗城县四把镇,还保留着部分仫佬族的民居。

独家独院,有门楼,有围墙,中隔天井,很明显,这是借鉴汉族民宅的建筑特点,但细致观察,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仫佬族本身的特色。

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正南正北”。各家各户的门楼与正屋,朝向不一致。这是由于仫佬先人迷信风水,认为某年建屋某向吉利,门楼就朝这个方向建。

再一个特点就是“户户相连”。虽是独家独院,但户与户之间都有侧门相通,出正屋后门,就是后邻家的天井,除有巷道相隔或独立建房者外,全屯数十户,几乎可以串通无阻。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邻里平日交往,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旧社会兵灾匪祸频繁,打家劫舍的事时有发生,家家有门相通,便于走避和互相救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仫佬人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优良品质。

仫佬族的民居,多是火砖墙、青瓦面,很少用泥坯、干打垒,茅草房更鲜见。这与仫佬山乡盛产煤炭有关,这些火砖,用煤矸石粉掺和白泥烧制,煤矸石有一千多大卡的热量,烧制过程中自燃,烧出的砖硬度大、结实耐用,仫佬人发明的“特大”火砖,一块顶普通的火砖五六块,砌起墙来省工、省料、省钱、省时,十分坚固。

仫佬民居多以石灰抹墙,内壁下方,以煤灰批荡一米多高,刻上砖纹。内壁上方和大门上壁,顺势均衡地绘上花鸟鱼虫麒麟龙凤,写上几首唐诗宋诗。

建屋

仫佬人家建筑房屋,大都要准备三年,先将所需材料备齐,然后养一两头大猪,作为建屋时的菜肴,造屋时,同族同屋的亲朋大多来帮忙,主家只招待酒饭不付工钱,来年别家建屋时也去帮工,称为“还工”。

仫佬人家进新居非常讲居,新屋落成后必先择吉日,进新屋的前一天,先请法师主持法事,举行祖宗进新居仪式。其过程如下:法师把原来的香火案上香炉里的一部分香炉灰取出,放进新香炉里,新香炉底放几枚钱币,然后点燃一束香插放炉中。法师念完符咒之后,把两张沾有鸡血的纸钱贴在香炉上,最后带领主家男男女女护送香炉入新居,安在神位上。

吉日清晨,主家长者先到新居里烧一大堆火,火燃烧得越旺盛就越吉祥,也就预示将来人畜兴旺,五谷盈仓,财源茂盛。然后把家里的最好的东西和最新的东西装进新箩筐里,全家人都穿上新衣裳挑担新箩筐进新居,这样就会百事如意,万象更新了。天大亮之后,亲戚朋友持“米担”、“花红”、“财礼”等前来祝贺。共同饮宴并设歌坛对歌,到第二天天亮,歌声阵阵,更增添喜庆的气氛。

您可能还喜欢:

朝鲜族酒文化,朝鲜族的饮酒习俗

惟妙惟肖的朝鲜族长鼓舞

满族春节传统文化都有哪些?

瑶族盘王节,一个神奇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多都体现当地的民情。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仫佬族的神话传说多以歌颂英雄、描写爱情为主旋律。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都是自由恋爱的。那么,一起走进仫佬族文化看看当地的舞蹈特色吧。

白马舞,仫佬族舞蹈,有“白马舞”为纪念白马娘娘而跳,动作刚健明快,重视武艺。花灯舞吸收了依饭节师公表演“手诀罡步”等动作。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

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

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

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

猜你可能也喜欢:

纳西族服饰的特点与传说

属于满族吉祥物是什么

细数满族传统节日与习俗

解读:满族为什么被改汉姓

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是该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居住在中国南方九万大山南麓的仫佬族人民,他们有着怎样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呢?充分了解仫佬的饮食习俗,是全面掌握仫佬族文化的关键之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制成,后用桐叶包住,形状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内包碎的抄花生或者红豆、绿豆沙,那更令人回味无穷了。它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要不然山歌怎么将它与爱情唱在一起呢!原来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时节。坡场上青年男女唱罢山歌后,便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换各自带来的“狗舌糍粑”,意味着爱情像芝麻糖那样香甜。

枕头粽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鸭酱

鸭酱是仫佬山乡味美色鲜的调味佳品,杀鸭时留下鸭血(可加入少许食用盐使其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坛内的酸水,用筷子拌匀,以血液变成略为乌黑为适度,然后加入少许食盐和姜末。有的不煮,认为这样保留“血鲜”;大多略煮一下,一滚即得。用鸭酱调味而吃,味道酸香可口。

2015羊年十二星座运程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2015羊年十二生肖运程属鼠人 属牛人 属虎人 属兔人属龙人 属蛇人 属马人 属羊人属猴人 属鸡人 属狗人 属猪人

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礼仪风俗,比如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等。这些礼仪可以从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反映出来,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就随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添丁报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满月酒

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间传说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着,子女能否长大成人由社王操纵着。因而,农历的三月初三“婆王诞”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报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动,祭拜结束之后,由“冬头”向婆王报告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感谢婆王的恩德。这一天,全族人一齐出动,抬猪牵牛到婆王庙前宰杀,大摆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兴旺。

认恩娘

“亲娘不比恩娘大”,这是仫佬山乡流传的一句俗语。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间认为,小孩虽然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但是长大成人,还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认恩娘之风相当盛行。

补做风流

“补做风流”是仫佬族久婚无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间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凡久婚不孕者,民间认为,是他们婚前耍风流不够,(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对歌谈情,由父母包办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补做风流把恋爱谈够谈充分,把夫妇之间的爱情培育得浓浓的,才能怀孕生小孩。

衣食住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饮食更是重中之重了。而饮食中蕴含了每个地方的精神和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仫佬族,又有哪些独特的美味呢?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广袤的八桂大地上不仅有迷人的山水风光,更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民族饮食习俗无疑是民族文化大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远在两、三千年前,她们的祖先就生活在我国岭南的广阔土地上。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仫佬族的古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