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高阳一

大家在历史课上学过诸子百家的知识,而法家就是百家争鸣之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

法家学派在历史上涌现出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是一位。

今天的法家文化就带你了解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

韩非子,即韩非,原为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初从荀子学习,与秦相李斯是同窗。他目睹当时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但其主张却始终得不到采纳。无奈之下,韩非退而着书,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着作。其后,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王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不久后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达标人物,关于商鞅思想所承何处,有三个争论。一是说商鞅的老师是公叔痤。商鞅年轻求学时候,受到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十分认可和推崇法家思想。公叔痤为魏国的宰相,商鞅早年拜于他的门下。公叔痤很是欣赏商鞅的才干,于是对魏惠王说,公孙鞅有很大的才能,可以任用他作为宰相。过了一段时间,公叔痤告诉魏惠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要在魏国境内杀掉公孙鞅。魏惠王以为公叔痤病重,说话语无伦次,便没有采纳公叔痤的意见。商鞅在魏国听说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带着《法经》前往秦国。

第二个说法是商鞅的老师尸子,原名尸佼。刘向曾记载说,尸子曾经做过秦国宰相商鞅的门客,在商鞅执行变法期间,为商鞅出谋划策。所以,很可能尸子是商鞅的老师。

第三个说法是说商鞅的老师是鬼谷子。但是,这一说法被推翻了,因为鬼谷子的学生都有记载,比如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如果商鞅是鬼谷子的学生,那么也会有相关记录。

1、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6、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0、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1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4、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15、慈母有败子

16、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17、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8、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19、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20、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先秦时代,风云变幻,是列国战乱兼并之世,而法家则是乱世学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学术力量。

法家一贯主张法治,重视法制建设和法律效力,其门人不仅大刀阔斧地投入实践,也留下不少法家理论著作。

今天的法家文化,就为你列举部分法家的代表著作。

《邓析子》

相传为春秋时代名家的邓析所作,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而转辞篇主要强调“缘身而责名,缘名而责形,缘形而责实,臣惧其重诛之至,于是不敢行其私矣”,也就是君王对官员的控制。

《慎子》

作者为战国法家重要人物慎到。该书据司马迁《史记》中介绍,有“十二论”;班固《汉书·艺文志》着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而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大多已经失传。

《慎子》一书,集中体现慎到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重视“势”,也即权势的思想,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慎到的理论,意在法治的基础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法也必须遵循自然本性。很明显,慎到的思想是老庄道学与法家的合流。

《申子》

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所著,其中主张君主“无为”,即不从事任何具体的工作,只是不动声色地用“术”去驾驭臣子。申不害指出,君主要掌握权柄,由大臣去做具体的工作。即君主要把立法、任免、赏罚等大权掌握在手,做事要抓要害,抓大事。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蒙蔽君主的视听,防止大臣主权独断,侵害君主的权力,坚决遏止出现大臣谋杀君主而自立为王的情形。

《商君书》

由战国商鞅及其后学著成,也称《商子》,现存24篇。《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着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内容共二十卷分为五十五篇,总字数达十多万言。在体裁上,有论说体、辩难体、问答体、经传体、故事体、解注体、上书体等七种。辩难体与经传体为韩非首创。在内容方面,则论“法”、“术”、“势”、“君道”等,文裁条理清楚,用意深刻。其中以下列五篇最能代表其思想:

《孤愤》论述自己对当代法家对更法之志的愤概。

《说难》第十二,论述对君主进谏的困难,反映韩非对君主的心理分析之清楚,为论说体。

《奸劫弑臣》第十四,前半部论述奸臣的奸行及治奸之法,后半部则反对儒家思想,倡导法家思想治国之道。

《显学》,批判儒家与墨家,阐扬法治,该篇是韩非对法治思想的代表作,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来源。

《五蠹》,‘蠹’字意指由内部危损整体的木中之虫,五蠹指五种蛀虫,韩非认为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考量历史应除掉他们。本篇亦为历史上公认的韩非子代表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