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何俊东

各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各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等。你了解南平文化中南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到底有哪些?小编找了些资料,列出来一些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南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19项)

2007年4月1日

一、民间音乐(3项):浦城闽派古琴、邵武长门、延平佛教修士音乐

二、民间舞蹈(2项):延平战胜鼓、邵武傩舞

三、戏曲(4项):政和四平戏、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南平南词戏

相声是晚会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不过现在喜欢相声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很少有人说相声了。沈阳相声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表透出一种现状:沈阳相声确实需要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接下来跟小编一起走进沈阳文化看看吧。

相声在沈阳的发展历程至少有60年的历史。1949年初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沈阳相声大会”,1959年沈阳曲艺团成立,沈阳相声大会并入该团,改名为沈阳曲艺团相声队。1977年沈阳曲艺团重新恢复,著名的相声演员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王可军、陈连仲、常佩业等精彩的相声表演在全国引起轰动。

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陈连仲等老一辈将沈阳相声推到了巅峰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沈阳相声辉煌不再。王志涛离世了,巩汉林、范伟演小品、影视去了,曾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常佩业、贾承博也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今,只剩下6个人在艰难支撑着沈阳相声。确实令人吃惊。

杨振华、金炳昶9月联手闯津门

如今的金炳昶不再是那个“金胖子”了。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这并不是金炳昶求来的。因为心脏病做过手术,让他失去了“胖”这个搞笑招牌,不过现在老人的身体反而好了,双目有神,精神矍铄。“每天早晚都出去散步,要不是约好了你过来,中午这会我还打算出去走走呢。”金炳昶说。

金炳昶如今住在怀远门附近的一个小区,不远就是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但如今那里演的是二人转,和相声无关。上世纪90年代初,金炳昶退休,又能和老搭档杨振华名正言顺地一起演出了。两个人参加电视台演出,社会上的演出,最忙的时候每周都需要一个新节目。

如今,杨振华和金炳昶还活跃在舞台上。今年2月,两人在沈阳曲艺团建团50周年演出上还表演了相声。最近的一次在今年7月,两个人合作演出。而9月中旬,他们还将前往天津参加一个相声界老艺人的演出。同时,作为辽宁省、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相声”的传承人,金炳昶和杨振华还肩负着沈阳相声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两个老人家对此尽心竭力,从没要过回报。

而另一位沈阳相声“黄金一代”的开拓者和主角,杨振华却一如既往地低调拒绝了记者的拜访:“谢谢你们的关心,但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血压也高,采访的事就算了吧。”同样,杨振华也推掉了北京市曲协和北京电视台的采访。这些年的闯荡让杨振华失去了很多,他想把晚年的精力留给舞台。

贾承博挂“小品”头卖相声

贾承博和常佩业这对搭档,是黄金一代里至今仍活跃的,但在一起演出已经比较少了。有一次在央视录制《周末喜相逢》节目,演的明明是相声《现场咨询》,却偏偏要打着小品的旗号,让人感慨颇多。在相声不景气的年月,贾承博堪称是转型比较成功的一个。2006年,沈阳曲艺团排演的大型舞台喜剧《贾六在北市场》就是以贾承博为主打牌。

《贾六在北市场》是一台描写北市场风情、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风情剧,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老北市场的风土人情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贾六”让贾承博脱胎换骨为喜剧演员,并一炮走红。

如今,贾承博主要奔波于电视台之间录制节目,当然也不乏相声段子。这也让记者跟贾承博联系采访颇费周折。但贾承博说自己心里“相声的地位一直没有被撼动”。说起自己的“不务正业”,贾承博认为那是相声演员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演员要一专多能,在其他领域领悟到的很多东西,都能为相声所用。”

现在的贾承博每个月都会录制《周末喜相逢》,遇到团里的重大演出,也会上台表演,就在前不久庆祝曲艺团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贾承博还在辽宁大剧院登台演出了两场。至于创作,贾承博已经无暇顾及了。连续的演出和排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为了生活而奔波,贾承博和大部分相声演员一样。不同的只是他的机会要多一些。

电话那边的录制现场不停传来嘈杂的声音,伴随着贾承博的干咳。“这几天有些累,一直在录节目,很辛苦。”说完这句,贾承博又咳嗽了起来。

猜你可能也喜欢:

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

细数杭州古代与现代历史名人

委婉细腻且语言风趣的即墨柳腔

具有传统风格的沈阳大秧歌

中山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也是广东的辖地级市,古时的中山市也被称为是香山寺,中山市看名字便是清楚这名字是来自于孙中山先生。本期中山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民间舞蹈:醉龙舞

醉龙舞又称“剪龙”、“转龙”,流行于现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祖释加牟尼的诞辰,中山民间就要舞醉龙并吃栾樨饼。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

崖口飘色是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民间文化的创造力。

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汉族传统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汉族民歌,也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清代嘉庆甲戌年,由“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自发组织起来的赏花盛会,在盛会上各家族会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会期几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有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后发展成为每10年一度的“黄花会”。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传统手工工艺:凉茶

凉茶是汉族特色茶饮,是中草药植物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汉族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民间歌曲:白口莲山歌

白口莲山歌是广东省中山市汉族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白口莲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是岭南地区汉族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宝。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民间舞蹈:鹤舞

我国是东北地区,把丹顶鹤择偶过程中对歌对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鹤舞”。朝鲜族(包括我国、韩国、朝鲜)人民根据大自然中仙鹤的动作编创的舞蹈。

《鹤舞》起源历史悠久,朝鲜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朝鲜族舞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瑶族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瑶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娱乐,还是祈福驱魔,寻找伴侣,在任何时候,都是歌声缭绕于这个淳朴的大山里。你想学山歌吗,想感受一下这大山里的文化气息吗,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吧。

乳源瑶歌的历史渊源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

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

“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据相传,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以当时的“溜腊子”“溜腊妹”都属懂得谈唱旧歌自创新歌的瑶族勉讲端、勉西端(男孩、女孩)。据传17世纪以前,若是有人在山上唱起一首“赛花柄”,定会有人对上你一首并挽留你留下来做客。会唱“赛花柄”的时代的瑶族男女青年都以对歌来寻找自己的伴侣。

乳源瑶歌的艺术特点

勉语系山歌分为念歌、呕歌两种。念歌主要作用是传授和背颂歌词,为呕歌演唱打基础,是呕歌的基础知识。呕歌,也称喊歌,起音全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过山瑶唱山歌,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

学瑶族山歌,首先学发音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并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需要长期苦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据悉,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钻木取火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的传说与来历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城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淄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呢?若你是淄博人,是不是都知道,还是没有全知道呢?一起随小编来盘点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了解淄博文化吧!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孟姜女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8。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聊斋俚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53。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五音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210。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蹴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299。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23。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类别,序号945。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周村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阁子里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2011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鹧鸪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108。

2011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117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