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金夕东

文成公主,在贞观十五年远嫁吐蕃,称为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关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至今,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也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民族故事中了解关于他们的故事吧。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

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帐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在以礼仪着称的中国,丧葬也是格外的讲究,而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丧葬传统。百善孝为先,丧葬也能够体现出是否有着孝道。而河南的丧葬文化也体现出了河南文化的历史悠久,那么,对于河南的丧葬文化您了解多少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被纸。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

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人验。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入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入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旧时人们吊唁所送挽幛,书写、落款有一定的格式。

若男丧,右写“大懿德考讳×××老大人之灵次”,正中写“跨鹤仙游”(或“名垂玉帛”、“鹤驾蓬莱”等)4个大字,若女丧,右写“大懿德×母×老子于人之灵次”,正中写“懿德流芳”(或“贞心化玉”、“瑶池添座)4个大字。左下方落款处,若送幛人祖父母俱在写“×××重庆下”,若父母俱在写“俱庆下”,若父在母故写“严命下”,-若母在父亡写“慈命下”,若父母双亡写“永感下”。建国后,挽幛的书写简化,右上书“沉痛哀悼××千古”(或直接居中),中间写一大字“悼”或“奠”,右下落款“××敬挽”。

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宫绅之家为取吉祥,对此仪极为重视,往往设大型道场,搭祭坛、祭棚,念经数日,小礼1日,大礼3、5、7日不等,奢费无数。1、3、5日的不树幡,只挂各种神像,7日斋的要树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为上天进表。

做斋最后一日,在一空地上铺一层柴草,将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殡通常在亡后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殡的,拘忌风水者,有停数十年不葬的。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与执法器风的道士、和尚、风水先生及吹打乐班先导,丧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遗像“拽纤”(长约4尺的白布一头束于丧主头上,另一头搭在棺头)随后而商行,抬棺者8人,俗称“八仙”。

途中亲友设路祭,须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谢。 坟地位置由阴阳先生确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绕坟坑3周,再由丧主在坑内略躺片刻,谓之暖坑。坑内撒五谷,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随葬,俗称散财。棺落坑小头朝前(方向一般为东南)、大头朝后,由风水先生“分经调向”,定好棺位,然后用石灰填筑,封土。 亡人安葬后,还要举行各种祭奠活动。

3日内,每日夜晚亲眷到坟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从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期(即“一七”),到灵前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纸制人、马、屋及生活用具烧掉。孝子在“五七”之内(光山等县是百日内)不能理发剃须,不穿红戴绿,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将亡人灵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炉香,中午供饭,直至满周年。

周年时,焚香、化纸,亲友参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丧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个月。3年内,头年春节不贴春联,只贴菱形白纸,子孙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贴红联,亲朋在正月十五前后为亡灵拜新年,烧新年纸,第二年贴黄或蓝色春联,第三年贴紫或绿色联,3年后方可贴红联。满3周年时,隆重祭奠后焚化灵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国是泱泱大国,中国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广西就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风土民情都是不一样的,我国的婚俗都有南北差异,即使是两个相邻的城市也有可能不一样。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广西文化看看流传千年的广西丧葬文化吧。

瑶族:

瑶族的丧葬以棺殓土葬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殓,棺较简单,以四块木板相拼即成。家族一般无固定墓地。成年人死,如男者,入殓前须有亲友为其剃头;属女者,须由亲友为其梳头;剃、梳完毕即涤净其身,穿上新衣,由“道公”为死者念经超度后,便可入殓封棺,择日埋葬。

儿子要为父母守孝。但各地还有不同的丧葬形式,如金绣大瑶山区,除土葬外,还有火葬和挂葬。火葬即入棺用火焚化,然后收拣骨灰,再行安葬。挂葬是小孩死后,用破絮或棕皮包裹,置于竹筐,悬挂在村旁树林里让其腐烂。南丹大瑶寨瑶族还有实行崖葬的,以天然崖洞为墓室,人死后,亲人即负尸到墓室内的大木棺里装殓。

仫佬族:

家中老人、妇女去世,都得向亲友报丧。有“买水”为死者沐尸的习俗。给2死者洗澡剃头后,穿新衣衣要单数),然后抬到堂屋放在地上,家人要打赤脚以示孝敬。一般都请师公来为死者打斋超度。孝子要带孝、守孝。

多行一次葬,逢上家中发生不幸才有拣骨重葬。如属非正常死亡,其葬仪还有特殊的做法如属凶杀,必须举行“过火炼”形式,即烧起火堆,法师手持一草人(代表死者),口念经咒走过火上,家属亦随后走过,认为这样做家人可以避免再生不幸。

壮族

1、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2、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

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猜你可能也喜欢:

辽宁殡葬文化,辽宁各地殡葬文化

盘点:西藏的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古色古香的辽宁青铜文化

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你知多少?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对文成公主不会陌生,文成公主是唐代和亲的公主,对于西藏地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们知道文成公主除了在种植,文化方面对西藏产生影响,还在风水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期的风水故事就为大家介绍。

据五世达赖喇嘛记述,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根据中原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发现,整个雪域高原的地形,犹如一个罗刹魔女仰卧,在风水上叫“魔女晒尸”是非常不吉利的。

  为了镇压魔女的煞气,文成公主在罗刹魔女的心脏处,建立庙宇并安放释迦牟

在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女谈判官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历史上同样起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知道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吗?本期民间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吧!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儒家书籍、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间流传着文成公主进藏的一个故事: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突厥、波斯、霍尔、格萨、吐蕃等势力均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求婚。唐朝皇帝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些使者。第一个难题是将100匹小马放在中间,1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其他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5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其他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蜜蜂在头上飞。

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5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皇帝非常高兴,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

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

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结束语】背井离乡为了自己家族和家人也是有着非常大勇气的,公主从出生起就注定了只是用来联姻的命运,文成公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文成公主的作用是无法言表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