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属岭南。其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人文习俗、民族迁移、社会进展等形成了以广府、潮汕、客家建筑文化三大体系为主的广东民居特色,而近代外来文化影响又使侨乡民居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广东文化。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周翠玲教授告诉记者:“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风俗皆是不同,当然其建筑风格也因地域差异有所异同。傣族处在亚热带,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温度适中,所以很适合干栏式建筑。那么,下面跟小编一起深入傣族文化了解他们的建筑特色吧。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摄氏度,没有四季的区分,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这种环境。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
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栉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
结构说明
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生活用途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
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几乎村村都有佛寺。规定在佛寺的对面和侧向不许盖房子;民房的楼面高度不许超过佛寺中佛像坐台的台面。
由于经济上的悬殊差别,村里百姓的住房本来在大小和质量上无法与头人相比,但还在建房上作了许多规定,如劳动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准做雕刻装饰,廊子不许作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甚至楼梯也不许分作两段,楼上楼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长的木料,还不得用石头柱础等等。这种种限制的确也影响了民居建筑在技术上的发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长的寿命。
猜你可能也喜欢:
汉族乐器,汉族民间乐器
浅述广西仫佬族舞蹈的特色与简介
东乡族开斋节的习俗与传统活动
解读汉族成人礼的内涵
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一个区域地方历史文化的底蕴。有着“石头的史书”的美称。在中国建筑的客家建筑艺术是富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之一。深圳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其客家民居建筑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深圳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深圳客家的大部分移民主要是由于清初“迁海复界”而从赣、闽、粤等地成批迁入的,这次迁徙被称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长期的迁徙与拓展,促进了深圳客家先民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推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圳客家民居就是这部移民创业史的缩影。
深圳的客家民居坐落在龙岗、宝安、罗湖等区,而又主要集中在龙岗区。龙岗区目前发现的100余座客家民居,大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建。这里的客家民居被称为“客家围”,以区分于“广府围”和介乎客家、广府之间的“三合院”。
“鹤湖新居”以及清代崛起众多气势恢宏的客家民居,正是深圳客家先民勤劳开拓、创基立业的生动写照。深圳的客家围楼,其渊源于中原传统礼制府第式院落民居和庄园式坞堡的基本形制,是闽西客家土楼以及粤东兴梅地区客家围龙屋与“四点金”(带四角雕楼的围龙屋)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吸收了岭南广府民居的优点。
深圳客家民居更多是类似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的方形围屋。它保留了兴梅地区客家民居的月池、禾坪、堂屋、横屋的传统,但却丢掉了后面半月形斜坡式的化胎,或将化胎变为长方形平面式的天街(如龙田世居),并进一步将其住房由单间改为“斗廊式”套间。
在以往的客家民居中,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大家族的利益,只片面地强调建造一个可以容纳整个家族“聚族于斯”的居所,而无顾小家庭的私密性需要。深圳客家围屋的设计无疑是为追求个体私密性而对广府民居的一种兼收并蓄。这种“封闭中的开放”,正是既重宗法礼仪又敢于在外创业的深圳客家先民的大胆创造,实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进步。
在许多地区的客家祠堂中,都是只供奉祖先,不容其它神祗插足其中的。但深圳客家民居的祖堂所在地,既设祖宗神位,也在神座下供奉土地神,在厅堂侧供奉观音像,可见其已将原来占绝对优势的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并重,显示出深圳客家先民兼容并包的胸怀,这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深圳因属近海地区,海风含有碱性,为防潮湿与风化,这里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与构筑方式除保持中原土构方式之外,还采用三合土与砖结合和利用蚝灰的就地取材等方式,内部主体建筑则为砖木结构施以彩绘,其变异的部分体现了其濒海民居的特点。
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深圳客家民居建筑中体现了大量移民族群的建筑文化特征。对深圳客家民居进行研究,可以涉及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地理风水学、民俗学等各种学科,尤其对客家移民文化史的研究,亦是一笔有待发掘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被称为“中州”太行山脉以东。河南的传统民居建筑包括窑洞、砖瓦式建筑、石板房以及现代平顶房,极具特色。河南民居建筑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河南文化遗产。
河南民居的平面布置特点分类
河南民居院落的平面布置呈现多样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特点: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落。
河南民居的结构类型分类
河南民居根据结构和外观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窑洞:砖瓦式建筑;石板房建筑和现代的平顶房;和现代的楼房。
1、窑洞式建筑
窑洞,是由于地理、地质、气候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不仅节省材料,而且冬暖夏凉,因所选土质稳定性好,一般亦很坚固。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地区,如巩义、洛阳和三门峡地带。当地的窑洞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利用黄土原顶上向下挖成深坑做院落,四壁挖洞为居所,内部空间采用拱形结构。窑洞开有小窗,用竹篾做成,内外糊防风纸,开关方便,且便于通风透光。窑洞前面用砖垒砌成拱形门,在结构上起到了防止塌落的功用,在造型上亦使这种单纯的形态产生局部变化。
别一种是在黄土地顶向下挖掘出矩形的深坑,坑边有各式阶梯可以通到地面,在坑壁上再四面开辟窑洞,称作地坑窑。一般又会用顶门窗土窑、大门窗石窑、大门窗接口土窑、大门窗泥结窑这几种形式。大型的可以几个地坑相连,在券门口有砖砌门脸,砖材的运用,在大面积的土质材料中起到了对比与点缀作用,丰富了建筑外观。洞顶上面修整成宽敞的平面,以做晒埸,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环境和空间,亦使人心旷神怡。这种植根于黄土地上的民居形式,具有亲切、朴素的性格,透露着北方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2、砖瓦
砖瓦房是80年代以来河南民居从土墙灰瓦房升级过度而来的建筑。这种建筑以河沙、粘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青砖或者红砖作为墙体;以30——50公分的木头做大梁、以10公分左右的木头做椽子,然后在上面用各种纺织物和泥土封严实,最后把灰瓦或者红瓦按顺序一层层的叠放在表面。砖瓦房也具有保温抗热的特点,但在抗震方面有所薄弱。但现在农村还存相当大一部分。
3、石板房
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地区,不公因为山高和雄伟而出名,这里的石板建筑也是河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太行山大峡谷的石板岩镇,这里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地方土是金贵的,石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石材在这里是主要的建筑材料。房子的墙体是石块,房子的“瓦”就是石板。这里的男子几乎人人都是石匠,他们先好片层岩石,往岩纹四周打进钢钎,插入铁棍,于是便撬起了一块一丈长、三尺宽、一寸厚的石板。
盖房时,将石板吊上屋顶,最后在脊上和石板块之间的衔接处平放上小石板,一座石板房便告完成。这种石板因流水快,不会存水,梁、檩、椽子等木质不会因潮湿而腐烂,所以坚固耐用,一般都可以住上一两百年,在著名的石板岩乡,村庄绝大部分是由石板房组成,清一色的石砌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真堪称是河南民居中的一绝。
4、平顶房
随着国家对工砖的禁止使用,也随着瓦匠手艺的失传,近年来砖瓦房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河南民居随之也现越来越多的平顶房,尤其是在一些新农村,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平顶房墙面采用空心砖和粉煤灰砖,房顶采用楼板或采用钢筋沙石混交。这种建筑外观更简洁,施工起来也没有那么繁琐,但这种民居在放热、防潮、防震方面就更差了。更重要的是平顶房缺少美感,大面积的建设,往往产生机械和单调。
东乡族位于甘肃省,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融合多方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大半都是依山傍水,东乡族也不例外。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里面有空地。那么,一起走进东乡族文化看看吧。
东乡族人民大部分世代居住在分散、偏远的大山深沟之中,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东乡族的建筑艺术中,广泛应用木雕和砖雕的工艺,木雕多表现在插梁、飞椽、垫板、梁椽、挑席、斗拱、隔扇、墀头以及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绦环方面。雕刻内容多为抽象图案如旋子、六子、梅花、轱辘草等,木雕技法上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为建筑物增添了华贵的艺术感。
砖雕分为“捏活”和“刻活”。捏活指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制成花卉图案,而后入窑烧成砖。刻活,指用刻刀在青砖上制成各种浮雕图案和花幅。砖雕多用于壁墙之上的各个部位,因物设图,巧施雕镂,令人流连忘返。
独具特色的民居。东乡族民居较为分散,与其它地方民居有一定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
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
在清真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阿拉伯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拱北建筑,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
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八挂”。有圆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可建成一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
猜你可能也喜欢:
纳西族姓氏主要有哪些
满族禁忌习俗与忌讳行为
多姿多彩的纳西族舞蹈文化
满族和蒙古族的关系,是一个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