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早在秦朝时期就以经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那么在如今存有的佛经大全中佛经都有哪些经典呢?又有哪些佛经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下面我门开看看还与哪些经书吧。
《长阿含经》、《七佛经》、《毘婆尸佛经》、《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大般涅盘经》《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人仙经》、《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尼拘陀梵志经》、《大集法门经》、《长阿含十报法经》、《人本欲生经》、《帝释所问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善生子经》、《信佛功德经》、《大三摩惹经》、《佛开解梵志阿经》、《梵网六十二见经》、《寂志果经》、《大楼炭经》、《起世经》、《起世因本经》、《中阿含经》、《七知经》、《园生树经》、《咸水喻经》、《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一切流摄守因经》、《四谛经》、《恒水经》、《法海经》、《海八德经》、《本相猗致经》、《缘本致经》、《轮王七宝经》等。
【结束语】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对于任何一个宗教,我们都应该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宗教的文化不同,而且每一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经书,那么在佛教文化中,就有佛经大全。本期佛经大全,就要来讲述,佛教经典经书之一:药师经的作用。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的人切记多多帮助病苦的人,多多施药关心病人,如经所说而行。如法修持,获福无边。
二:药师法门是现生就能得福慧的法门。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我们发挥财富,所求皆得。
三: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相貌不好的人修。有人体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 苦。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来生就会长得非常美丽。
四:药师法门是最适合贫穷的人修。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很快就能得到财富。
五: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病苦的人修。众人有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字,一经其耳,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六:药师法门是最适合诸事不顺的人修。众生心中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
七:药师法门是最适合一心求生极乐世界,而没有把握的人修。有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修学药师法门,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易得弥陀本愿海,唯修药师本愿海。
八:药师法门是最适合持戒不严的人修。有人学习如来正法。而破戒律。有虽不破戒律而破轨则。有于戒律轨则虽得不坏,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由于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
九: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灾难重重的人修。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外国侵逼难,国家政变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如果能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众难解脱。
十:修药师法门,不会九横死,不会中邪,因为有药叉菩萨保护。
十一:若是女人讨厌女人身,听到世尊药师如来名号,至心称念,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十二: 修药师法门,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速成佛道。
对于佛教的很多故事,经书等等,大部分人都并不是很了解,也基本都看不懂,所以就不会去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在佛经大全中,佛教经典经书之一:大乘起信论多少字。这个你了解过吗?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五部分,把大乘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法。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二门,指心真如门(清净)和心生灭门(污染)。心真如门有离言、依言两种;心生灭门分流转、还灭二门。三大,谓体大、相大、用大。“体”即本体,又名真如,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相”即形相,又名如来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用”即功用,谓由此产生一切善因善果,为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四信,指相信根本真如和佛、法、僧三宝。五行,即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五种德行。
中心思想为论证“如来藏”(真如)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和劝人信奉大乘佛教。认为如来藏由生灭心转,实则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世界万有都是“如来藏”的显现,因而提出“真如缘起”说。劝导人们深信真如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以获解脱。
由于此书结构严整,文义通顺,解行兼重,古今学人盛行传诵,视为大乘佛教入门之书。
在中国,此论传习颇广。真谛和他弟子智恺以及隋代昙延、慧远等都各造疏记。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的着述中也曾引用此论。据说玄奘从印度回国后,又将此论译成梵文传往印度。入宋以后,流传更盛,直至近世,佛教各宗无不以此论为入道的通途而加以传习。朝鲜现存有元晓、太贤、见澄的注疏多种;日本则有湛睿、圆应、亮典、即中、贯空、昙空、藤井玄珠、村上专精、望月信亨等人的章疏。(梁孝志)
又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全文篇幅不长,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着。它的宗教神学思想代表着此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为各家宗派所重视并吸收。
对于宗教文化,存在着很多很有用的道理,只要理解它的字字句句就一定能懂得很多生活上能够用的上的道理,本期佛经大全,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佛教经典经书之一:圆觉经多少字,看看是否如你所猜测的一样。
《圆觉经》在13000—14000字之间(含标点)。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着名的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大正17·913b)‘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大正17·913c)‘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大正17·914a)‘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大正17·921c)‘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贤善首章〉),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即因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经中所说(大正17·914a):‘远离一切幻化虚妄,(中略)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中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大正17·915c)‘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金刚藏章〉)、(大正17·917a)‘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大正17·917a)‘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中略)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七至十一章),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大正17·921c)‘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人的一生十分的短暂,在这短暂的生活中能活出风采是最好的,那么人生当中要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重点呢?佛教的经文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呢?本期的佛教文化,看看星云大师简述的人生四不,一起体会下吧。
一、对自己要能「不忘初心」(华严经):「初心」就是最初的心意,例如,最初为什么要经商务农,为什么要当记者、作家,或是最初为什么要发心入道。如果能够不忘最初的发心,自然就有一股力量,鼓励你向上、向前;如果忘记了最初的发心,则很容易被境界打倒。所以,不忘初心就是要我们锲而不舍,照着最初的志趣,勇